
【黨史學習】浙東抗日根據地的創建和發展
編輯:admin 時間:2023-02-20 06:18
浙東抗日根據地是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創建的全國19個解放區之一,是全國抗擊日本侵略者的一個重要戰略支點。地處浙江東部杭州灣兩岸,滬、杭、甬三角地帶,以余姚的梁弄為指揮中心,東瀕東海,南抵金華到寧波公路,西達金(華)蕭(山)鐵路線,北跨黃浦江兩畔,包括三北(余姚、慈溪、鎮海三縣姚江以北)、四明、金蕭、淞滬、三東(鄞縣、奉化、鎮海三縣東部和定海縣)的廣大地區,面積2萬余平方公里,人口400余萬。擁有浙東行政公署及其所轄4個地區級、16個縣級政權,抗日武裝1萬余人。從1941年5月到1945年8月,經歷大小戰斗643次,克復南匯和上虞兩座縣城,攻克敵軍據點110余個,斃傷日軍官兵610人,斃傷偽軍3062人,俘虜偽軍5504人。浙東軍民的英勇抗戰,沉重地打擊了日本侵略者,為全國抗戰勝利作出了積極貢獻,為中華民族抗戰史增添了光輝一頁。
一、中共中央開辟浙東戰略基地的重大決策
“皖南事變”后,1941年2月1日,中共中央和毛澤東就對新四軍在華中作戰的戰略部署作了新的安排,明確指出:華中指導中心應著重三個基本戰略地區,即鄂豫陜邊區、江南根據地(包括蘇南、皖南、浙東及閩浙贛邊)、蘇魯戰區。并指出“關于浙東方面,即滬杭甬三角地區,我們力量素來薄弱,總指揮部應增辟這一戰略基地,經過上海黨在該區域創立游擊根據地(以松江等處原有少數武裝作基礎),中原局應注意指導上海黨”。
1940年底開始到1941年初,日本為加緊進行“南進”的軍事準備,不斷加強對中國東南沿海的封鎖。1941年4月,日軍第十三軍司令部從上海推進到杭州,集結精銳師團約4萬余人,海空軍配合行動,采取東西夾擊的方式,發動了浙東戰役。中國軍隊中的愛國將士作了英勇抵抗,但未能抵擋住日軍的進攻。杭州灣以南、杭甬線兩側紹興、諸暨、鎮海、寧波、慈溪、余姚等地縱橫四百里的寧紹地區淪為敵占區。浙東城鄉遭到日軍的蹂躪,人民蒙受了空前的浩劫。
1941年4月30日,毛澤東、朱德等又在給劉少奇、陳毅等的電報中指出:“敵占寧波、奉化、溫州、福州,如系久占,你們應注意組織各該地之游擊戰爭。有地方黨者,指導地方黨組織之,你們派少數人幫助之;無地方黨者,由你們派人組織之。從吳淞,經上海、杭州、寧波直至福州,可以發展廣大的游擊戰爭”。強調“此區大有發展前途”“有單獨成立戰略單位之必要”。
可見,開辟浙東戰略基地,是中共中央根據抗日戰爭形勢發展,慎重作出的一個新的重大戰略決策。中共華中局和新四軍軍部為了貫徹這一戰略決策,決定將開辟浙東的任務暫由新四軍第六師師長兼政委、中共江南區委書記譚震林負責實施。并派譚啟龍到上海組織閩浙皖贛四省聯絡站,負責打通同這四個省委的聯系。中共江南區委隨后指示中共路南特委,要求中共浦東工委立即組織武裝力量向浙東敵后挺進。
二、中共浙東區委和三北游擊司令部的成立
根據中共中央和毛澤東的指示,在中共華中局和新四軍軍部的領導下,由浦東南渡的抗日武裝,浙東地方黨組織和游擊隊,以及從新四軍軍部和第六師、第一師派來的一大批干部,在浙東匯成了一股強大的革命洪流,開啟了共同創建浙東抗日根據地的征程。
全面抗戰爆發后,為挽救民族危亡,中共在浙東地區大力恢復發展黨組織的同時,就開始著手部署武裝抗日。1939年7月,定海縣第一支抗日武裝——“吳榭鄉抗日自衛隊”成立。1941年6月后,又陸續組建了鎮海“王賀鄉巡夜隊”、慈溪“慈東游擊隊”(后合并為“江南獨立中隊”)、余姚“四明游擊指揮部獨立大隊”、鄞縣“寧波自衛總隊第二支隊警衛分隊”(也稱“林一新大隊”)、鎮海“龍山自衛隊”以及紹興“皋北自衛隊”和“浙東游擊大隊”等地方抗日武裝。浙東黨組織在寧紹地區淪陷后不久創建的抗日游擊隊及其初步開展的抗日游擊活動,艱難曲折,為開辟浙東抗日根據地創造了重要條件。
當時,中共浦東工委領導的有兩支抗日武裝:一支是“第三戰區淞滬游擊隊第五支隊”,另一支是在偽軍第十三師第五十團中由中共控制的一部分力量。從1941年5月起,在中共路南特委和浦東工委的領導下,這兩支武裝900余人,在浦東工委委員、軍事部部長蔡群帆,第五支隊大隊附林有璋,浦東工委偽軍工委書記朱人俊,以及軍事骨干方曉、姜文光等率領下,分批南渡杭州灣到浙東三北。通過事先建立的統戰關系,先后取得了國民黨“宗德指揮部第三大隊”“淞滬五支隊第四大隊”和“蘇魯戰區淞滬游擊隊暫編第三縱隊”的番號。浦東南渡的抗日武裝是開辟三北、四明地區的主要力量,它和中共領導的浙東地方武裝一道,成為以后組建新四軍浙東游擊縱隊的基礎。
浦東武裝到浙東后,立即在三北開展抗日游擊戰爭。6月18日,在余姚北部相公殿(今屬慈溪市)伏擊日軍,取得斃傷日軍各8名的戰績,抗日游擊隊無一傷亡。6月25日,再次在相公殿伏擊日軍,迫敵狼狽逃竄。相公殿首戰告捷,消息很快傳遍三北大地,打擊了日軍的囂張氣焰,振奮了三北的抗日民心。此后,游擊隊各部轉戰三北,連殲日軍。10月10日,在余姚西部登州街襲擊日軍,激戰一小時,迫使敵逃回周巷據點。10月22日,在余姚北橫河與日軍血戰一個半小時,大隊長姜文光、大隊附姚鏡人等29人壯烈犧牲。11月,在余姚臨山梅園丘與日軍血戰,大隊長陸陽等16人壯烈犧牲,日軍逃回到上虞五夫據點。12月,又在慈北長溪嶺伏擊日軍,斃敵20余人。游擊隊的英勇戰斗,極大地鼓舞了浙東人民的抗日斗志。
相公殿戰斗之后,中共浙東地方組織及時與浦東南渡部隊建立了橫向聯系,使浦東武裝的游擊作戰有了地方黨組織和人民群眾的配合和支持。1941年10月,經中共江南區委批準,成立中共路南特委軍事委員會浙東分會(簡稱浙東軍分會),以統一領導三北地區的抗日武裝斗爭。同時,在7月至10月間,分別設立了總辦事處和8個辦事處,部分代行行政機關職能。在以后一年多的時間里,部隊指揮中心和主力基本上在三北地區活動。
1942年上半年,浙東形勢出現新的變化。2月,發生了中共浙江省委書記劉英被捕和省委機關被破壞的“溫州事件”,這是國民黨頑固派制造的一次重大反共事件。劉英于5月18日被國民黨特務殺害,致使浙江黨的組織遭受重大損失。5月,日軍發動浙贛戰役,在不到半個月的時間里,浙江大片地區淪為敵占區。日軍的暴行,激起了人民抗日保家鄉的熱情,在會稽地區和金屬地區中共組織的領導下,各種抗日自衛武裝紛紛組建,抗日游擊戰爭廣泛開展。
中共華中局和新四軍軍部根據中共中央、毛澤東的歷次指示和浙東地區的形勢,確定了進一步發展浙東敵后游擊戰爭的方針。5月31日,陳毅、曾山代表中共華中局電令譚啟龍“應立即去浦東轉浙東主持”工作,“我浦東、浙東地區武裝應即向浙江敵后發展,凡是敵軍到達的地方,我軍即應前去組織民眾,首先注意發展武裝,發動游擊戰爭”。6月下旬,譚啟龍、連柏生等抵達浙東。7月上中旬,中共華中局、新四軍軍部和所屬部隊派出的何克希、張文碧、劉亨云等一大批干部陸續到達三北。
中共華中局于7月8日正式決定成立中共浙東區委員會,譚啟龍任書記,何克希任軍事部部長。7月18日,由剛來浙東的干部、浙東的地方干部和軍隊干部參加的浙東敵后第一次干部會議在慈北宓家埭召開,譚啟龍作了《目前國內外形勢與我黨發展浙江敵后游擊戰爭建立根據地的方針》的報告。7月28日,中共華中局批準浙東區黨委由譚啟龍、何克希、楊思一、顧德歡四人組成。隨后,三北、四明、會稽、三東四個地區級工委相繼成立,浦東工委也隸屬浙東區黨委。
8月中旬,“第三戰區淞滬游擊隊三北游擊司令部”在慈北鳴鶴場成立。何克希任司令,譚啟龍任政委,連柏生任副司令,劉亨云任參謀長,張文碧任政治部主任,以灰色隱蔽方式統一領導浙東抗日部隊。三北游擊司令部成立后,整編了主力部隊,有指戰員1261人,輕重機槍34挺、步槍539支、短槍115支。這支部隊是開辟浙東抗日根據地的骨干力量。同時,浙東區黨委將原來各部隊辦事處轉為地方性政權,正式成立了“三北總辦事處”,后來又成立了“南山總辦事處”。
中共浙東區委的成立,使浙東人民的抗日斗爭有了堅強的領導核心,為浙東抗日根據地的建立、鞏固和發展,并取得浙東抗戰的最后勝利,提供了根本保證。浙東區黨委、三北游擊司令部和三北總辦事處的建立,以及主力部隊的整編,標志著三北抗日游擊根據地的初步形成,以及創建浙東抗日根據地取得了重大成果。
三、以四明山為中心的浙東抗日根據地的基本形成
浙贛戰役剛結束,中共華中局和新四軍軍部即于1942年9月5日又對浙東工作方針作了指示:“我軍應堅持向敵后發展的方針,在沿海、山區打下長期堅持游擊戰的基礎”,以“達到在浙東保持戰略支點的目的”。9月22日,浙東區黨委在鳴鶴場召開會議,作出了《關于長期堅持浙東斗爭的決定》,制定了“堅持三北,開辟四明,在四明山完全占領后,再爭取控制會稽山”的工作方針。據此,浙東區黨委和三北游擊司令部將主力部隊分成三部分行動:由譚啟龍、何克希、張文碧率司政機關和第四支隊、教導隊挺進四明山區;由連柏生、劉亨云率五支隊在三北堅持斗爭;由林有璋率特務大隊等,開辟慈東、慈西地區,保障三北與四明的聯系。
10月,日軍動員上千兵力,分三路對三北地區進行“掃蕩”,國民黨頑軍也趁機襲擊三北根據地的黨政機關。10月8日,三北游擊司令部和四支隊在慈西陽覺殿擊斃日軍22人。這一仗震動了整個三北。9日,五支隊在姚北竹山岙設伏,斃傷日軍30余人。10月26日,五支隊、特務大隊及新國民兵團在慈北宓家埭、七三房一線伏擊從觀城出擾的偽第十師一個營,將其全殲。至此,粉碎了日軍對三北根據地的“掃蕩”。
“皖南事變”后,國民黨頑固派不斷在各地掀起反共逆流,制造摩擦,企圖消滅共產黨及其領導的抗日武裝。正當三北游擊司令部與日偽軍血戰之時,國民黨“忠義救國軍”第一支隊支隊長艾慶璋糾集3000兵力,先后南渡杭州灣,“進剿”三北,氣焰十分囂張。三北游擊司令部決定,集中全部軍事力量,給頑軍以殲滅性打擊。浙東第一次反頑自衛戰役自11月28日開始至12月15日勝利結束,持續18天。在地方黨組織和人民群眾的大力支持下,歷經29次大小戰斗,共殲頑軍2000余人,取得了完全勝利,為爾后的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在此前后,游擊隊在金蕭、浦東等地,也以靈活的游擊戰術不斷地打擊日偽軍。
反“掃蕩”斗爭和第一次反頑自衛戰的勝利,為開辟四明創造了條件。三北游擊司令部所屬部隊發展到2000多人。新四軍軍部和一師、六師再次增派100多名干部陸續到達浙東,加強浙東黨政軍各方面的領導力量。1943年元旦過后,按原定工作方針,游擊隊主力挺進四明山。4月初,三北軍民通過靈活機動的破襲戰,粉碎了日偽軍2500余人的大規模“清鄉”。為了打開四明局面,三北游擊司令部所屬第三支隊、特務大隊、教導大隊于4月23日拂曉發起對余姚梁弄的攻擊。經過17小時的攻堅戰斗,拔除了偽軍據點,收復了梁弄。
梁弄是四明山的心臟,攻克了梁弄,就控制了四明山,對于擴大和鞏固浙東抗日根據地具有重大意義。不久,浙東區黨委和三北游擊司令部進駐梁弄和附近的橫坎頭。浙東主力部隊再度挺進四明山后,隨著軍事斗爭的勝利,黨的組織建設和根據地的各項建設也隨之推進。同時,由于浦東、金蕭等地抗日力量的不斷壯大,一個以四明山為中心,包括浦東、三北、四明、金蕭的浙東敵后抗日根據地基本形成。從此,梁弄成為浙東抗日根據地的指揮中心和浙江各地黨組織的聯絡中心。
四、浙東抗日根據地的鞏固與發展
浙東抗日根據地的建立和不斷擴大,引起了日偽軍和國民黨頑固派的極端仇視和恐懼,他們互相勾結,加緊發動第二次反共軍事進攻。
1943年3月到10月,蔣介石多次電令顧祝同、何應欽、徐永昌等“負責指派有力部隊限期解決三北游擊隊”。中共浙東區委和三北游擊司令部接連發出三次通電,呼吁制止內戰,團結抗日,但顧祝同等置若罔聞。11月19日,國民黨頑軍對三北游擊隊第五支隊姚南陣地發動進攻。五支隊奮起反擊,浙東第二次反頑自衛戰爆發,直至翌年9月結束。這次反頑自衛戰長達9個月,大小戰斗共91次。這是浙東抗日根據地最艱難的時期,浙東游擊縱隊減員891人,占當時部隊總數的三分之一,四明地委書記兼南山自衛總隊政委陳洪、中共鄞江區委書記李敏等一大批黨員干部先后犧牲。
浙東第二次反頑自衛戰爆發后,中共華中局和新四軍軍部認為,在浙東地區的部隊已無必要灰色隱蔽,應公開打出新四軍的旗號,以凝聚和發展抗日力量。1943年12月22日,新四軍軍部電令浙東抗日武裝正式編為“新四軍浙東游擊縱隊”,任命何克希為司令員,譚啟龍為政治委員,劉亨云為參謀長,張文碧為政治部主任,次年1月5日,正式對外宣布這一番號。同時,浙東敵后臨時行政委員會成立,主席連柏生,還制定和頒布了《浙東臨時行政委員會施政綱領(草案)》。臨委的成立及其施政綱領的公布,標志著浙東抗日根據地開始了各方面有計劃的建設。
1943年冬和1944年春,日軍也乘機向浙東抗日根據地進攻,發動兩次千人以上的冬季和春季大“掃蕩”,火燒了許多村莊,一度侵占梁弄、上虞縣城等地。浙東區黨委領導軍民取得了反“掃蕩”、反“蠶食”斗爭勝利。8月25日,新四軍浙東游擊縱隊海防大隊一中隊血戰大魚山島。他們在日軍海軍陸戰隊200人、偽軍400多人和兩艘兵艦、六艘汽艇、兩架飛機的瘋狂進攻下,浴血苦戰7個多小時,斃傷敵100多人,終因眾寡懸殊,彈盡糧絕,42人壯烈殉國,寫下了浙東抗日戰爭史上光輝而又悲壯的一頁。浙東軍民的英勇奮戰,遏制了日軍的“蠶食”,為根據地轉入攻勢作戰創造了條件。
1944年9月,中共中央重申發展東南的戰略方針。12月底,新四軍一師主力從蘇中南下蘇浙皖邊。1945年1月,蘇浙軍區成立。隨后,新四軍浙東游擊縱隊編為蘇浙軍區第二縱隊,司令員何克希,政治委員譚啟龍,共1萬余人。不久,浙西新四軍主力在浙東部隊的配合策應下,兩渡富春江,打通了與浙東的聯系。
1945年1月在梁弄舉行的浙東敵后各界臨時代表大會,選舉產生了浙東行政委員會,以連柏生、吳山民、郭靜唐等為委員;產生了浙東參議會,譚啟龍為議長,郭靜唐、何燮侯為副議長。會后,浙東行政公署正式成立,連柏生為主任,吳山民、王仲良為副主任。同時任命了四明、三北、金蕭、淞滬四個地區的行政首長和各縣縣長,在根據地先后建立起各級抗日民主政權。工會、農會、婦女會、青年聯合會等群眾組織也普遍建立。
5月,國民黨田岫山部第三次公開投敵。5月29日,浙東游擊縱隊發起“討田戰役”,拔除其泗門據點。6月20日,攻取其許岙老巢,殲敵1000余人。6月30日解放上虞縣城豐惠鎮。7月6日,全殲田岫山殘部于嵊縣開元附近。同時,在丁宅街、三界以西等地擊潰了與田部勾結的國民黨頑軍10個團的進攻。取得了“討田戰役”和浙東第三次反頑自衛戰爭的勝利。
在中共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的感召和新四軍取得節節勝利的影響下,國民黨挺進第五縱隊張俊升率部于7月11日起義投向浙東游擊縱隊。新四軍軍部命令將該部編為縱隊的第二旅,張俊升任縱隊副司令兼旅長,王仲良為旅政委,朱人俊為旅政治部主任。同時將縱隊第三、第四、第五支隊改編為第一旅,由縱隊副司令員張翼翔兼任旅長。
“討田戰役”和第三次反頑自衛戰爭的勝利,上虞城的解放,張俊升部的起義,使四明、三北、金蕭三塊根據地基本連成一片,與淞滬根據地隔海相望,經杭州灣相聯;蘇浙軍區的成立使浙東和浙西相互呼應,浙東敵后抗日根據地得到鞏固。不久,浙東區黨委和縱隊司令部進駐上虞城。
五、抗日戰爭的勝利與浙東新四軍主力的北撤
1945年7月,世界反法西斯戰爭進入最后階段。26日,中、美、英發表《波茨坦公告》,敦促日本政府無條件投降。8月9日,中共中央主席毛澤東發表《對日寇的最后一戰》的聲明。8月12日,根據朱德總司令命令,浙東游擊縱隊向浙東解放區附近各城鎮的日、偽及政權發出通牒:命令所有敵軍立即停止抵抗;聽候接收;所有偽軍、偽政權立即率部向新四軍反正,聽候編遣,如拒絕繳械和反正,堅決予以消滅。
8月17日,浙東游擊縱隊開始對浙東日偽發起大反攻,一旅三、五支隊橫掃三北日偽據點;一旅四支隊和二旅等向鄞西日偽軍進攻,直逼寧波城郊;淞滬支隊攻占南匯縣城和一些集鎮;金蕭支隊也攻占孝順等一批日偽據點,準備配合盟軍接收寧波、上海等大中城市。至8月底,除幾個主要城市外,浙東游擊縱隊基本上消滅了盤踞在四明、三北地區的頑抗的日偽軍。
這時,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統治集團控制著中國政權,并擁有一支500多萬人的龐大軍隊。為著通過發動內戰來消滅中國共產黨及其所領導的人民軍隊的需要,國民黨統治集團壟斷了對侵華日軍受降的權利,集中力量搶奪全民族抗戰的勝利果實。他們利用海陸空交通優勢,空運軍隊搶占了上海;由浙贛路北上的軍隊占領了杭州和滬杭鐵路沿線;第三十二集團軍副總司令陳沛也率部日夜兼程奔赴浙東。
8月15日,日本裕仁天皇根據波茨坦公告,以廣播《終戰詔書》的形式,向公眾宣布無條件投降。9月15日,日軍投降代表、獨立混成第九十一旅團旅團長宇野節,在寧波江東白鶴橋附近,向中國軍隊受降代表、第三十二集團軍前進總指揮部總指揮陳沛洽降。當天,侵占寧波4年5個月的日軍開始撤出城區。浙東的抗日戰爭以人民的最終勝利載入史冊。
為防備和制止大規模內戰,中共中央制定了“向北發展,向南防御”的戰略方針,毛澤東親赴重慶與國民黨舉行和平談判,主動提出讓出包括浙江在內的南方8個解放區,將部隊撤至隴海路以北和蘇北解放區。9月20日,中共華中局轉發了中共中央當日關于浙東、蘇南、皖南部隊北撤的電令。為了全國的和平大局,從9月30日起,在司令員何克希、政委譚啟龍的率領下,新四軍浙東游擊縱隊1萬余人和黨政機關及地方工作人員5000余人,含淚告別血肉相連的浙東父老兄弟姐妹,開始分批渡杭州灣撤至蘇北。浙東區黨委隨軍北撤前,留下少數干部堅持原地斗爭。
新四軍浙東主力北撤途中,經歷了澉浦、南豐等多次激戰、擊破國民黨軍隊的追、攔、堵擊后,由蘇中新四軍、沿途黨組織和軍民接應,渡過長江,進入了蘇北解放區。至11月中旬,勝利完成了北撤任務。部隊在漣水進行了整編,一旅和金蕭支隊、淞滬支隊等改編為新四軍第一縱隊三旅,二旅改編為新四軍獨立第一旅。
來源:“學習強國”學習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