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創新創業專題培訓心得總結
編輯:武漢大學 時間:2019-09-11 15:48
從去年年底開始,創業熱潮開始在內地迅速升溫。大學生作為國家期望的創業主體,受到了特別明顯的關注和重視。這種情況將從事創業救援的教師推到了尷尬的境地。在這種背景下,我國對創業的重視不僅是解決大學生就業問題的一項臨時措施,而且還有更深層次的原因。1947年,哈佛商學院的梅斯教授(Professor?Mace)向mba學生提供創業課程,但在接下來的20至30年里,以大型企業為主流的經濟使得創業教育發展疲軟。1979年,大衛·伯奇(David?birch)的研究《創造就業的過程》用詳細的數據駁斥了大企業是經濟的主體和創造新就業機會的主體的斷言,揭示了創業在創造新就業機會和促進經濟發展方面的重大意義,并引發了政府和高等教育部門之間關于創業重要性的大討論。隨后,美國大學的創業教育取得了快速發展。20世紀80年代后,科技創新和創業成為經濟發展的兩翼。科技創業教育的興起在一定程度上一直是美國新經濟的奇跡。最近,中國提出了經濟新常態的概念。在資源有限、整體經濟能力基本不變的背景下,激勵個人尋找機會、重組資源已成為政府的選擇。
然而,中國和美國的情況仍有一些不同。科技發展和文化背景存在差異,但創業基礎教育的差異更大。在美國,商業意識教育始于高中甚至更早,而我們學生的商業意識教育則接近于零。也就是說,對于我國普通高校的大學生來說,開展科技創業教育是很重要的,但是國內外創業教育的現狀和趨勢是什么,特別是對基本創業意識的啟示?創業,是否是一門學問?理論基礎與研究方法是什么?我們是否有資格進行創業教育?這種資格如何獲取?大學和社會中創業教育的內容和形式有何異同?如何衡量我們創業教育的成果?這些都是我想問臺灣兩位專家的問題。首先,我明白企業家精神的興起并不是我們國家獨有的現象。從歐美國家到亞洲的韓國和新加坡,近年來都出臺了一系列促進創業的政策,而在臺灣,政府部門的13個部委出臺了48項促進創業的計劃。在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創業教育“建立企業的24條黃金法則”和斯坦福的精益創業是兩大學校。貝松商學院的創業課程非常獨特,新一代創業模式的畫布非常實用。臺灣交通大學的創業生態系統(entrepreneurship?ecosystem)提供了完整的創業教育(和實踐)模式。10多年的創業孵化器和完整的孵化系統令人欽佩,許多創業活動令人著迷。完整的課程體系和強大的內部支持使交通大學具有巨大的潛力。其次,對創業精神的理解進一步加深。創業有很多定義,但個人感覺,創業,是一個人或者團隊,將人的行為或社會活動轉變為具有價值的經濟活動,并能從中持續獲利的初始過程。到目前為止,我覺得創業幾乎不是一門獨立的學科。主要原因是盡管研究對象日益明確,但研究方法仍然難以明確。雖然總結了許多規律,但很難通過實驗加以驗證。然而,這并不意味著企業家精神不能研究或發展,而是需要積累。目前,文獻法、案例法和觀察法都可以揭示許多創業規律。與創業精神相關的學科有很多,但最基本的是:經濟學、心理學和管理學。
因為有許多相關學科,大學在選擇課程時需要有針對性。主要原則如下:第一,由于學時有限,沒有必要詳細說明社會上可以提供的更專業的課程,如財務管理、人力資源等。第二,這門課程的目標不應該是讓學生立即創業,而是根據他們所學的來評估自己。第三,就教學形式而言,應該是教學內容與實際操作相結合,注重經驗。第四,教學對象應設在普通高校,而不是重點高校的學生,以培養他們的意識,而不是依靠高科技創業。
第三,創業教育應達到怎樣的效果呢?對于講座的主體,教師和企業家的結合可能更理想。作者最近向投資者詢問了效果。打個比方,他們希望接受過創業教育的學生能夠在他們的頭腦中形成創業地圖,也就是說,他們對創業有一個整體的概念。最好知道你在地圖上的什么地方,你想到達什么地方,并且知道或掌握當你需要資源來做你的行動時你應該有的心態。但是,這些資源,或者一些特定的技能,如產品設計、營銷、財務、法律事務等。,不一定是課程的重點,因為每個投資機構基本上都有專家級的培訓。
最后,對于創業教育成果的衡量問題。交通大學商業孵化園歷史悠久,開展了許多活動,但學生們在其中非常活躍。然而,學生事業的成就似乎還沒有大規模出現。創業教育似乎始于2016年。正如老師所說,課程的最大效果是培養學生對創業的興趣,而不是對結果強加太多。這也是目前我國相關部門和高校應該警惕的方面。我們應該認識到普及創業知識非常重要,但在了解了創業精神和我們自己之后,我們可能不會選擇創造亞洲。因此,創業的成功率不能作為衡量標準。在聽取專家教育的同時,各高校的教師也就創業教育交換了意見,并積累了一些經驗。
首先,對從事創業教育的我們而言,危機與挑戰并存。普通高校的創業教育幾乎是空白,但通過Rentera提供的機會,我們對重點高校的創業教育模式有了全面的了解,并掌握了一定的主動權。每個人可能仍然對航空公司有印象。在這種情況下,只關注高端市場的航空公司已經基本消失。以此類推,創業教育目前在重點高校發展良好,但將來肯定會出現在普通高校。
其次,為了做好創業教育,我們應該具備網絡思維的意識,即關注用戶(大學生)、吸引粉絲(大學生、企業、政府等)、眾籌思維(可以是課程甚至創業項目)、無國界聯系(無需受地域限制,通過虛擬團隊為創業團隊提供機會)、社會溝通。
最后,建議大家珍惜這個平臺,以此為出發點做好創業教育工作。目前,創業教育在機會較多的一線城市發展迅速,但似乎也存在類似的產能過剩。許多項目和概念的推廣需要當地的支持。在地方一級,大學生可能有這樣的需求,但他們沒有相關的資源。希望這個平臺能在-定程度上解決這個問題。如有必要,作者愿意在這些領域提供固定資源。例如,在創業輔導、路演機會等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