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群眾路線是不能輕視的法寶
編輯:武漢大學 時間:2019-08-15 17:58
對群眾缺乏情感的投入,就容易漠視群眾利益,對群眾的疾苦視而不見、充耳不聞;一旦對群眾有了真感情,就會想群眾之所想,急群眾之所急,傾聽群眾呼聲,反映群眾訴求。
“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是黨的群眾路線的核心內(nèi)容,與“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黨的宗旨一脈相承。群眾路線是一種思想方法、工作方法,更是一種政治立場和價值理念。
基層黨建工作與黨員群眾聯(lián)系最直接最緊密,承擔著團結(jié)群眾、動員群眾、組織群眾的重要職責。黨的基層組織在推動發(fā)展、服務群眾、凝聚人心、促進和諧中的作用發(fā)揮得好不好,凝聚力、戰(zhàn)斗力、號召力強不強,黨員群眾的民主權利有沒有保障,直接關系到黨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是否落到實處、黨員群眾對組織工作是否滿意。作為基層黨組織的負責人,在基層服務性黨組織建設中責任重大。能不能堅持群眾觀點、群眾立場、群眾路線,歸根到底就是體現(xiàn)在能不能堅持為人民群眾謀利益。
“照鏡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就是要在開展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過程中,用好批評與自我批評這個有力的武器。“照鏡子”和“正衣冠”這兩個環(huán)節(jié),屬于自查范疇;“洗洗澡”和“治治病”,則屬于自我檢查與組織幫助相結(jié)合的范疇。群眾路線,就像是一面科學的“鏡子”,只要敢于面對、認真面對,就可以照出我們的差距,可以幫助我們擺正自己的位置。群眾路線,又像是一種管用的“療法”,只要準確使用、用心使用,可以幫助我們洗去身上的灰塵,治好自身的疾病,改進我們的作風。
不可否認,當前各級黨組織和黨員干部貫徹執(zhí)行黨的群眾路線情況總體是好的,廣大黨員干部在改革發(fā)展穩(wěn)定各項工作中,沖鋒陷陣、忘我奉獻、發(fā)揮先鋒模范作用的例子數(shù)不勝數(shù)。以醫(yī)療行業(yè)為例,廣大醫(yī)務人員在抗擊“非典”、抗震救災、援疆、援藏、援非等艱苦環(huán)境中,不畏艱難、甘于奉獻、救死扶傷、大愛無疆,贏得了廣大人民群眾的肯定和擁護。這是主流,必須充分肯定。但我們也應當承認,面對世情、國情、黨情的深刻變化,精神懈怠危險、能力不足危險、脫離群眾危險、消極腐敗危險更加尖銳地擺在全黨面前,黨內(nèi)脫離群眾的現(xiàn)象依然存在,集中表現(xiàn)為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享樂主義和奢靡之風。
在過去物質(zhì)缺乏的年代,不少黨員干部帶著深厚感情同人民群眾同甘共苦,把群眾工作做深、做細、做實,從而贏得了人民群眾的支持和擁護。世界在變,社會也在變,隨著事業(yè)不斷向前發(fā)展,經(jīng)濟發(fā)展水平不斷提高,在處理黨群干群關系問題上,我們會遇到新的問題、新的挑戰(zhàn)。但無論形勢怎樣發(fā)展,要贏得群眾的信任和支持,群眾路線都是我們時刻不能忘記和輕視的法寶,而且還要不斷在理論和實踐上進行創(chuàng)新。實踐證明,對群眾缺乏情感的投入,就容易漠視群眾利益,對群眾的疾苦視而不見、充耳不聞;一旦對群眾有了真感情,就會想群眾之所想,急群眾之所急,傾聽群眾呼聲,反映群眾訴求。黨員干部要放下身段,對群眾傾注真情,貼近群眾生活,融入群眾之中。如此,才能知群眾冷暖、解群眾憂愁,才有可能把群眾的“小事”當成自己的“大事”,才能用心、專心為群眾辦實事、謀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