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黨史學習】挺進中原和戰略進攻的全面展開
編輯:admin 時間:2023-07-06 05:59
經過一年作戰,戰爭形勢發生重大變化。1947年7月,國民黨軍隊總兵力已從430萬人下降為373萬人,其中正規軍由200萬人下降為150萬人。人民解放軍的總兵力則由127萬人增加為195萬人,其中正規軍近100萬人,武器裝備也得到很大改善。黨中央當機立斷,決定不等完全粉碎敵人的戰略進攻,立刻轉入全國性反攻,以主力打到外線去,將戰爭引向國民黨區域。黨中央選擇地處中原的大別山區作為主要突擊方向,決定晉冀魯豫野戰軍采取躍進的進攻樣式,不要后方,長驅直入,一舉插進敵人的戰略縱深地區。
1947年6月30日夜,劉伯承、鄧小平率領晉冀魯豫野戰軍主力12萬人一舉突破黃河天險,揭開了戰略進攻的序幕。劉鄧大軍千里躍進,于8月末進入大別山區。他們緊緊依靠人民群眾,艱苦作戰,粉碎國民黨軍隊的重點輪番進攻,到11月共殲敵3萬余人,建立33個縣的民主政權。劉鄧大軍千里躍進大別山能夠站住腳、扎下根,根本原因是黨同人民一條心、軍民團結如一人。正如劉伯承所說,“我們所依靠的是人民,蔣介石所依靠的是碉堡”。
8月下旬,陳賡、謝富治率領晉冀魯豫野戰軍一部渡過黃河,挺進豫西;陳毅、粟裕率領華東野戰軍主力也在9月越過隴海鐵路南下,進入豫皖蘇平原。到11月,兩支大軍先后完成在豫陜邊地區和豫皖蘇邊地區的戰略展開。
至此,三路大軍都打到外線,布成“品”字形陣勢,縱橫馳騁于黃河以南、長江以北、西起漢水、東迄大海的廣大地區。它們互為掎角,以鼎足之勢,緊逼國民黨的長江防線,直接威脅南京、武漢。
這時仍在內線作戰的人民解放軍,也加緊發起攻擊,并漸次轉入戰略進攻和戰略反攻。同年,林彪、羅榮桓率東北民主聯軍先后發起秋季、冬季攻勢作戰,將國民黨軍壓縮在沈陽、長春、錦州三個互不聯系的、面積僅占東北總面積3%的狹小地區,從根本上改變了東北戰局。
1948年4月21日,西北野戰軍收復延安。此前3月23日,毛澤東率中央機關和人民解放軍總部部分人員東渡黃河,隨后輾轉進駐河北建屏縣西柏坡村(今屬河北平山縣)。
人民解放軍轉入戰略進攻,具有偉大的歷史意義。毛澤東指出:“這是一個歷史的轉折點。這是蔣介石的二十年反革命統治由發展到消滅的轉折點。這是一百多年以來帝國主義在中國的統治由發展到消滅的轉折點。這是一個偉大的事變。”“這個事變一經發生,它就將必然地走向全國的勝利。”
來源:《中國共產黨簡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