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黨史學習】蘇中抗日根據地
編輯:admin 時間:2023-02-16 05:54
蘇中抗日根據地以其位于江蘇省中部而得名,它東瀕黃海、西迄京杭大運河、南至長江、北接鹽城、淮陰。皖南事變前,統稱蘇北。1941年3月,新四軍第1師活動區域正式定名為蘇中區,并隨之成立蘇中區黨政領導機構,蘇中抗日根據地開始形成。
蘇中抗日根據地,在1939年1月新四軍挺進縱隊進入后開辟,由新四軍第1師部隊鞏固、擴大和發展起來的。
蘇中抗日根據地,既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19個抗日根據地之一,也是華中地區新四軍領導的8大根據地之一。既是最深入敵腹心地區的抗日根據地,也是較大規模的沿海根據地之一。位于江蘇省中部三市,多部位于揚州、泰州、南通北部,少部位于鹽城、淮安南部,東臨黃海,南至長江。1938年3月18日粟裕率浙閩邊抗日游擊總隊從平陽縣山門街出發,開赴皖南,加入新四軍戰斗行列。部隊整編為新四軍第二支隊第四團第三營。任第二支隊副司令員,司令員是張鼎臣。4月28日奉命組建新四軍先遣支隊,任先遣支隊司令員。6月17日指揮先遣支隊在鎮江以南的韋崗進行伏擊戰,斃傷日軍少佐土井以下官兵數十名,擊毀日軍汽車4輛,繳獲許多槍支彈藥和軍需物資。此戰為新四軍在江南抗日的處女戰。6月中下旬任代司令員。1939年8月,新四軍第一、第二支隊領導機關合并,成立了以陳毅、粟裕為正、副指揮的新四軍江南指揮部,執行開辟蘇中和蘇北地區根據地的任務。1940年7月,江南指揮部率所屬部隊北渡長江,挺進蘇中。江南指揮部改稱蘇北指揮部,陳毅任指揮兼政治委員,粟裕任副指揮,下轄葉王陶3個縱隊9個團,共7000余人。皖南事變發生后,1941年1月20日,中共中央軍委發布重建新四軍軍部的命令,所屬各師重新整編,1月17日自鹽城返回東臺蘇北指揮部,籌建新四軍第一師。1月25日粟裕任新四軍第一師師長。劉炎任政治委員。3月,蘇北區黨委改稱蘇中區黨委,書記劉炎,副書記陳丕顯。蘇北臨時行政委員會改為蘇中行政委員會,主任管文蔚。4月20日蘇中軍區成立,粟裕兼軍區司令員,劉炎兼政治委員,蘇中抗日根據地形成。后來,劉炎因病不在位,他的職務由粟師長兼任。
蘇中戰略區當時的管轄范圍。鹽城的斗龍港至淮安以南,長江以北,運河以東,黃海以西,擁有2.3萬平方公里土地、800余萬人口,下轄4個分區、1個特區:第一分區包括江都、高郵、寶應3縣;第二分區包括興化、東臺、臺北、泰東4縣;第三分區包括泰興、泰州、如西、靖江4縣;第四分區包括如東、如中、通中、通西、通海及海啟6縣;興(化)東(臺)泰(州)特區為中共領導下的聯抗部隊活動區域。
蘇中抗日根據地的影響和意義。1942年2月15日劉少奇在中共中央華中局第一次擴大會議上作總結報告,指出:“我一師幾年來工作是獲得了最大的成績,在抗戰中建立了最大的功勞。在我全軍中以第一師部隊作戰最多,戰果最大”。3月16日中共中央軍委電令新四軍第六師部隊(師長譚震林)統一由第一師指揮,第六師番號不變。10月26日,中共中央軍委、總政治部電示:“一、六兩師領導機關對內合并,由粟裕同志統一指揮”。11月中旬根據中共中央和華中局決定,建立一元化領導體制,撤銷蘇中軍政黨委員會,成立蘇中區黨委,粟裕、陳丕顯分任蘇中區黨委正、副書記。12月以蘇中軍區海防團為基礎擴建海防縱隊,任命第三旅旅長陶勇兼司令員。1944年初,蘇中根據地軍民相繼攻克大官莊等17處據點,3月5日粟裕葉飛(副師長)組織指揮車橋戰役,殲滅日軍大佐以下官兵460余人,揭開了蘇中戰略反攻的序幕。新四軍對敵軍重鎮車橋發起進攻,取得完全勝利,并趁勢解放淮安、寶應以東地區,打通了蘇中與蘇北、淮北、淮南各抗日根據地的連接。10月24日中共中央采納粟裕的建議,決定由粟裕率蘇中軍區主力一部南下,發展蘇浙抗日根據地。11月2日,中共中央決定成立蘇浙軍區,任命粟裕為司令員。11月26日又指示:粟裕南進后,統一指揮江南斗爭。1945年1月13日根據中央軍委指示,成立蘇浙軍區(2月5日正式成立),粟裕任軍區司令員,譚震林任政治委員(未到職),葉飛后任副司令員,統一指揮蘇南、浙西、浙東部隊。4月受華中局委托,代表華中局領導蘇南、浙西、浙東三個區黨委的工作。6月在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當選為77人組成的中共中央委員會的候補委員。9月1日華中局指示,成立蘇浙區黨委,統一領導蘇浙地區工作,以粟裕為書記。1944年底,粟裕奉命率新四軍一師主力南下蘇浙皖邊區,葉飛繼任第1師師長兼中共蘇中區委書記、蘇中軍區司令員。4月,葉飛率部南下,陳丕顯任中共蘇中區委書記、蘇中軍區政治委員,管文蔚任軍區司令員。抗戰勝利時,蘇中抗日根據地已發展到東到黃海,西臨京杭大運河,北到興化、東臺一線,南至長江,面積達2萬平方公里的廣大地區。1945年底,粟裕任華中分局常委、華中軍區副司令員(中央任命為蘇皖軍區司令員,粟裕推薦張鼎臣擔任)并兼華中野戰軍司令員。1945年12月,新四軍華中野戰軍司令員粟裕、政治委員譚震林率軍在江蘇省高郵、邵伯地區,對拒絕投降的日偽軍進行的進攻作戰,也叫抗日最后一戰。此役,共殲滅日軍巖奇大佐以下1100余人,偽軍第42師師長王和民以下4000余人,繳獲各種炮80余門,輕重機槍200多挺,步槍6000余支,拔除了殘存在華中解放區內的日偽軍據點。
一九四一年四月上旬,粟裕同志作了從運動戰向游擊戰作戰略性轉變的重要報告。他語重心長地教育我們,堅持蘇中抗日根據地在政治上、戰略上具有深遠意義。他說,我們面對著敵人統治中心南京和上海,中間隔一道長江,同敵人唱“對臺戲”,可精彩啦!我們這里打一個勝仗,消息是封鎖不住的,很快傳到南京、上海,政治意義太大了。大家要把眼光看得遠一點,蘇中抗日根據地地處長江下游,將來戰略反攻時,敵人從長江逃跑,我們像打漁人一樣,在長江口張上一個大漁網,統統把它收羅起來。
中共中央和毛澤東在1941年2月的指示電中,曾把包括蘇中在內的蘇魯戰區作為“華中的基本根據地“和“向西向南發展的策源地“,賦予它“好像漢高祖的關中“的戰略任務,粟師長獨立主政蘇中戰略區的領導和指揮重任,經過幾年戰斗和建設,已建成了名副其實的“關中“。新四軍一師在蘇中戰略區能控制和儲備的人力、物力、財力,占華中四成以上,在華中戰略區中均占首位,成為華中抗日根據地的一塊堅強前哨陣地。它不僅有足夠的力量堅持和鞏固現有地區,收復日偽軍占領地區,勝利地進入對日、偽軍的局部戰略反攻階段;而且有力量隨時執行發展和支援新區的任務,組織更大規模的運動戰,與頑軍相抗衡,完全起到了“漢高祖的關中“的戰略作用。
軍史學者何蘇平同志在研究蘇中抗日根據地時指出:在革命戰爭年代,為了民族的獨立,為了人民的解放,粟裕立下了不朽的功勛,創造了許多中外戰爭史上的奇跡,尤其是在民族危難之時,他三次受命先遣抗日,先后創建了浙南、蘇南、蘇中、海上和蘇浙皖邊根據地,長期負責一個戰區的工作,擅長出奇策、獻奇謀、用奇兵、創奇跡、建奇功,充分表現出非凡的領導才能和高超的戰略水平。而蘇中抗日根據地的鞏固發展和海上根據地的開辟最具典型意義,且貢獻獨特。一、開辟、鞏固、發展、壯大蘇中抗日民主根據地及海上根據地;二、創造性地開展抗日統一戰線工作,把軍事斗爭和政治斗爭巧妙地結合起來。三、積極開展群眾性的武裝斗爭,在實戰中豐富和發展了游擊戰爭的理論。四、建立抗日民主政權,從解決人民的切身利益入手,筑成抗日的銅墻鐵壁。五、加強黨的一元化領導,鍛煉出一支政治可靠、軍事過硬、能征善戰、英勇頑強的高素質的黨員干部隊伍。
蘇中抗日根據地的成績。據不完全統計,蘇中抗日根據地在六年的斗爭中,對敵作戰六千多次,斃、傷、俘日偽在十萬人以上,占華中殲敵總數的三分之一強,展示了抗日名將粟裕的軍魂魅力,從新四軍第二支隊副司令員到野戰軍司令員,粟裕不愧是抗日戰爭鍛煉成長起來的深受尊敬與愛戴的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杰出的軍事家、成熟的戰略家。
來源:中國紅色旅游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