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武漢黨建】鄉村振興如何“開新局”?專家齊聚貴陽建言獻策
編輯:武漢大學 時間:2021-10-12 09:28
日前,貴州“十四五”時期鄉村建設行動若干重大問題及對策研究高端論壇以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在貴陽召開。
論壇由高質量推進本年度貴州社科基金重大專項課題組聯合貴州民族大學商學院、貴州基層社會治理創新高端智庫、貴州師范大學歷史與政治學院主辦,來自復旦大學、武漢大學、云南大學、四川大學、南京審計大學、《江海學刊》編輯部、貴州大學、貴州民族大學、貴州師范大學等國內知名高校和學術期刊的13位知名學者作為特邀嘉賓在論壇上作了主題發言,大家圍繞鄉村振興中的價值取向、政策調適、工作方法、核心關鍵、落地模式等話題,展開了深入交流討論。
立足國情省情,把握政策定位和調適
武漢大學呂德文教授認為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是中國共產黨追求“共同富裕”初心使命的重要表現。在實踐中一是要充分保護資本、技術和勞動力等生產要素在“做大蛋糕”過程中的積極性;二是要處理好效率與公平的關系,“分好蛋糕”。進入到以收入分配為核心的制度實踐中,構建初次分配、二次分配和三次分配的協調配套的基礎性制度安排;三是注意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雙富裕。建立以社會主義勞動倫理為基礎的健康的精神生活,對于實現共同富裕至關重要。
貴州民族大學副校長黃其松教授認為,鄉村振興工作是一項綜合性、系統性、復雜性、長期性的國家戰略,而我國又有著明顯的區域發展差異,尤其體現在區域經濟、社會、文化等方面。貴州在此基礎上,更面臨著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五年鞏固期。因此,如何做好我省鄉村振興進程中復雜任務之間、區域差異之間、多重目標之間的政策調適,對于更好發揮政府作用,達成政策目標非常關鍵。
復旦大學賀東航教授進一步認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一項政府、企業、社會等各方力量聯合參與、有機結合、互相作用的宏大工程,既要形成政府和市場分工協同的良性互動機制,也要讓農民成為鄉村振興的主人。在鄉村振興規劃中,縣級政府在鄉村治理、農村社會建設、鄉村文化建設方面主要是執行落實上位規劃。在“地”“財”“人”“治”(治理方式)“路”(發展模式)等問題上需要著重研究并創新思路。
積極利用教育資源,發揮文化治理作用
教育部特聘“長江學者”、云南大學周平教授認為,我們要實現的是一個全新的鄉村發展目標,涉及到塑造新的產業、新的生活方式、新的文明。因此,鄉村振興工作首先要充分發揮政權治理或體制的力量,充分發揮好村兩委、第一書記乃至駐村工作隊的作用;其次要利用政權、組織的力量對鄉村文化進行挖掘、整理,去粗取精、去偽存真;再次要培育和塑造新的鄉村文化。發揮文化在鄉村治理中引導生活、規范行為、維護秩序、涵養心靈的作用。
貴州師范大學歷史與政治學院院長陳華森教授提出以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思政育人促進鄉村振興。高校應立足自身優勢,瞄準人才培養工作,著力構建課程思政、管理思政、科研思政、實踐思政的大格局,全方位為鄉村振興工作提供智力支持。
四川大學公共管理學院院長史云貴教授則從貧困山區對口幫扶的具體工作機制入手,分析介紹了四川大學對口幫扶四川涼山彝族自治州甘洛縣過程中的重要探索:“人才嵌入”為貧困地區提供人才支持、“醫療嵌入”提升老少邊窮地區醫療服務水平、“ 教育嵌入”人才培養體系、“產業嵌入”推動鄉村產業振興、一路相伴“易地搬遷”解決群眾“留的下”問題。
貴州大學貴州基層社會治理高端智庫副主任段忠賢副教授就做好新時代高校特色智庫建設,充分發揮高校智力資源助力鄉村振興談了自己的體會和看法,認為關鍵在于推動學科交叉融合,立足科學深入的調研,把握發展趨勢、切中實踐需求,為政府決策多提供高質量資政建言。
抓住核心關鍵,創新工作方法
教育部特聘“長江學者”、武漢大學賀雪峰教授就鄉村振興實踐談了三個關鍵問題:一、如何“拓展農民增收空間”。根本途徑是拓展增收空間,打通城鄉,依靠市場。政策的主要作用應是為占農民絕大多數的一般農業地區農民提供生產生活基本秩序,提供保底;二、脫貧攻堅成果如何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政府應著力于完善的基礎設施、良好的公共服務,并未農民可以真正有效地進入到市場體系之中提供協作,脫貧地區才會有活力;三是發展農村互助養老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
貴州民族大學政治與經濟管理學院院長王紅梅教授結合對貴州特色山地農業發展的深入調研,提出政府除了公共服務、基礎社會建設外,應在林下經濟、民俗旅游等確定的12個重點發展產業中,注重因地制宜地開展多元合作的運營模式和利益聯結機制的建設,確保農戶、村集體和社會資本共同受益。
南京審計大學張振波副教授從鄉村治理內生秩序的生成和維護角度,分析了正式制度與非正式制度的相互作用,提出應注意鄉村社會關系的內在聯結和柔性互動,特別是在政策執行過程中“非正式關系”提供的“非正式秩序”、“非正式支持”和“非正式問責”,這影響到了政策在基層社會的穩定性和適應性。
《江海學刊》編輯部成潔編輯從鄉村振興過程中的工作方法入手介紹一些地方探索的“協商治理”工作方法。認為“協商治理”既為鄉村建設行動提供了外生性的理論與技術指南,也為鄉村建設現代化的內在驅動力鍛造奠定了知識、程序、話語、素養的制度載體。需要通過優化鄉村協商治理的制度體系、具體機制、文化氛圍,為鄉村建設提供科學規范的制度保障、平臺、技術和文化支撐。
在鄉村振興的實踐操作和具體模式上,南京審計大學苑豐副教授從遵義市桐梓縣堯龍山村、赤水市白云鄉平灘村及國內其他省份探索的“村社全要素股份合作”改革的成功經驗入手,認為以村支兩委為骨干、倡導發揮鄉賢的積極作用、以敬老互助為紐帶,開展全要素股份合作的操作模式,很好地解決了當前鄉村振興進程中村集體“空殼化”、村莊“空心化”、合作社“空轉化”、政府財政資金使用后期管護不足、社會資本逐利性強等困境,建立了村莊要素全、產權清、政府市場社區聯動的鄉村振興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