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更好的發展鄉村旅游?“概念+模式+類型+融資+保障”全解析
編輯:武漢大學 時間:2019-09-09 17:18
1、鄉村旅游資源
1.1鄉村旅游資源基本概念
鄉村范圍內的旅游資源豐富多彩,既包括了地文景觀類、水域風光類、生物景觀類等自然旅游資源,也包括了古跡和建筑類、休閑求知健身類及購物類等人文旅游資源,也就是說包括了鄉村范圍內的所有的旅游資源,這是鄉村旅游資源廣義的概念,它應該是對旅游者具有吸引功能,被旅游業利用后具有經濟、社會、生態等綜合效益功能,具有作為現代旅游活動的基本屬性。在這可以總結為能吸引旅游者前來進行旅游活動,為旅游業所利用,并能產生經濟、社會、生態等綜合效益的鄉村景觀客體。
1.2.鄉村旅游資源分類
就旅游而言,鄉村是個小天地大世界,旅游資源極為復雜。按旅游資源的結構、組合方式劃分以下類型:
(1)鄉村田園景觀旅游資源:自然田園風光是鄉村旅游資源中最主要的構成部分,包括大規模連片的農田帶、多種類型的經濟果林與蔬菜園區,一定面積的天然或人工水面等。
(2)鄉村聚落景觀旅游資源:聚落是人類活動的中心,它既是人們居住、生活、休息和進行社會活動的場所,也是人們進行生產勞動的場所。我國鄉村聚落分為集聚型,即團狀、帶狀和環狀村落;散漫型,即點狀村落;特殊型,表現為帳篷、水村、土樓和窯洞。鄉村聚落的形態、分布特點及建筑布局構成了鄉村聚落景觀旅游資源豐富的內涵。這些旅游資源景觀具有整體性、獨特性和傳統性等特點,反映了村民們的居住方式,往往成為區別于其他鄉村的顯著標志。
(3)鄉村建筑景觀旅游資源:鄉村建筑包括鄉村民居、鄉村宗祠建筑以及其他建筑形式。不同地域的鄉村民居均代表一定的地方特色,其風格迥異,給游客以不同的感受。如青藏高原的碉房,內蒙古草原的氈包,喀什鄉村的“阿以旺”,云南農村的“干闌”,苗鄉的寨子,黃土高原的窯洞,東北林區的板屋,客家的五鳳樓、圍壟及土樓等,千姿百態,具有濃郁的鄉土風情。鄉村宗祠建筑,如氣派恢弘的祠堂,高大挺拔的文筆塔,裝飾華美的寺廟等,是鄉村發展的歷史見證,反映出鄉村居民生活的某一側面。
(4)鄉村農耕文化景觀旅游資源:我國農業生產源遠流長,鄉村勞作形式種類繁多,有刀耕火種、水車灌溉、圍湖造田、漁鷹捕魚、采藥摘茶等,這些都充滿了濃郁的鄉土文化氣息,體現出不同的農耕文化,對于城市居民、外國游客極具吸引力。
(5)鄉村民俗文化景觀旅游資源:鄉風民俗反映出特定地域鄉村居民的生活習慣,風土人情,是鄉村民俗文化長期積淀的結果。鄉村傳統節日五彩紛呈,漢族有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等;藏族有浴佛節、雪頓節等;彝族有火把節等;傣族有潑水節等。還有農村的游春踏青、龍舟競渡、賽馬、射箭、蕩秋千、趕歌、阿西跳月等各種民俗活動都具有較高的旅游開發價值。鄉村風俗習慣,如我國各地的舞龍燈、舞獅子,陜北的大秧歌,東北的二人轉,西南的蘆笙盛會等都膾炙人口。還有各地民間工藝品,如濰坊年畫、貴州蠟染、南通扎染、青田石刻以及各種刺繡、草編、泥人、面人等,無不因其濃郁的鄉土特色而深受游客青睞。
根據各類景觀的內部差異,還可以進一步細分若干小類,并以此類推。在某一鄉村范圍內可以有多種類型旅游資源的組合,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鄉村旅游資源。
2、鄉村旅游的基本類型
由于鄉村所處地理位置及自然地理環境的不同,再加上不同類型的旅游資源,鄉村旅游基本類型可以歸納為以下幾類:
(1)以綠色景觀和田園風光為主題的觀光型鄉村旅游;
(2)以農莊或農場旅游為主,包括休閑農莊,觀光果園,茶園、花園,休閑漁場,農業教育園,農業科普示范園等,體現休閑、娛樂和增長見識為主題鄉村旅游;
(3)以鄉村民俗、鄉村民族風情以及傳統文化為主題的民俗文化、民族文化及鄉土文化為主題的鄉村旅游;
(4)以康體療養和健身娛樂為主題的康樂型鄉村旅游。
3、鄉村旅游現存的主要問題
3.1.對鄉村旅游層面理解不深,概念混亂。
目前部分人將鄉村旅游等同于農業旅游,有的甚至片面地理解為農業觀光旅游,嚴重地降低了鄉村旅游的豐富性,掩蓋了鄉村旅游所包含的其他類型。許多鄉村旅游景區多以單純的農業觀光為主,多數鄉村旅游產品未能真正體現鄉村旅游的各個層面,有的甚至歪曲了鄉村旅游的內涵,影響了產品的吸引力。
3.2.鄉村旅游經營和開發存在各自為政的現象,品牌效應差,文化內涵挖掘不夠。
在鄉村旅游開發和經營中普遍存在各自為政的現象,資源與資金沒有形成有效合力,鄉村旅游普遍存在規模小,經營者品牌意識淡薄的現象。在鄉村旅游開發中片面強調對鄉村自然資源的開發,而忽視了鄉土文化、鄉村民俗等文化內涵開發以及對鄉村旅游文化狹義和片面的理解,忽視了對農村其它資源的開發和利用。
3.3.缺乏資金,融資渠道單一,缺乏鄉村旅游專業融資機構,普遍缺乏規劃和策劃。
由于資金缺乏,沒有對旅游資源進行論證、規劃和策劃就匆忙上馬,開發中只重規模,不講質量,粗制濫造,許多鄉村旅游開發存在較大的盲目性,只考慮當前,不顧長遠,有的鄉村旅游開發本身就是一種破壞。鄉村旅游業與資本市場結合松散,閑置資金進入旅游業的投資數額規模較小,利用政府扶持資金的能力較弱。此外部分鄉村在開發鄉村旅游時,人工痕跡過于明顯,農村旅社建成高樓大廈,城市化傾向嚴重,影響鄉村旅游的特色。
3.4.鄉村旅游人才匱乏,經營方式單一,管理混亂。
由于鄉村旅游的開發和研究均處于較低層次上,針對鄉村旅游的經營管理人員相對較少,對鄉村旅游從業人員缺乏系統有效的培訓。在實際的鄉村旅游操作中,許多鄉村旅游區的管理人員由村干部兼任和由當地農民擔任。鄉村旅游管理人員和從業人員素質普遍低下,鄉村旅游的迅速發展與低素質鄉村旅游經營管理人員和從業人員相矛盾,鄉村旅游處于粗放經營,形成輕管理、低質量、低收入的惡性物循環中,嚴重制約了我國鄉村旅游業的發展。
3.5.鄉村旅游開發模式單一,開發產品特色少、雷同多。
目前國內鄉村旅游多集中開發休閑農業和觀光農業等旅游產品,而對鄉村文化傳統和民風民俗資源的開發重視不夠。鄉村旅游的開發過分地依賴農業資源,缺乏文化內涵,地域特色文化不突出。此外,我國還存在鄉村旅游產品雷同多,缺少特色產品,整體接待水平偏低,配套設施不完善等現象。
3.6.鄉村旅游開發范圍狹窄,對振興農村經濟的貢獻有限。
由于我國經濟不發達,基礎設施建設落后等諸多原因,致使我國鄉村旅游開發較為成功的區域多在近大、中城市的外圍,甚至就在城市中開辟鄉村旅游項目,鄉村旅游在振興偏遠地區農村經濟的作用非常有限。此外目前我國的鄉村旅游多以專項旅游產品出現,如觀光果園、觀光茶園、高科技農藝園、多功能花卉園、休閑漁場等,與其它景區和自然資源結合程度不夠,旅游從業人員中農村人員偏少,旅游收益主體不以農民為主。而發達國家開發鄉村旅游主要是為了增加農民收入,尤其是偏遠地區農民的收入,一般以小型開發為主,農戶為參與主體,旅游收入只是對當地農民收入的一種補充,這與我國的鄉村旅游有較大的區別。
現存的這六大問題都是鄉村旅游發展需要一一解決的,就融資問題來說,目前鄉村旅游融資情況存在五個方面的問題,一是融資渠道相對單一;二是缺乏鄉村旅游專業融資機構;三是鄉村旅游業與資本市場結合松散;四是閑置資金進入旅游業的投資數額規模較小;五是利用政府扶持資金的能力較弱。
4、本文將列舉經典案列說一說融資問題
經典案例——四川成都“五朵金花”休閑觀光農業
(1)五朵金花休閑觀光農業區概況
四川省成都市錦江區三圣鄉位于城鄉結合部,"五朵金花"其實就是三圣鄉的五個小村子。這五個村子,各有特色,紅砂村搞的是"花香農居",幸福村搞的"幸福梅林",駙馬村搞的"東籬菊園",萬福村搞的"荷塘月色",江家堰村搞的"江家菜地"。以"花香農居"、"幸福梅林"、"江家菜地"、"東籬菊園"、"荷塘月色"命名的"五朵金花"為品牌的休閑觀光農業區,占地12平方公里,現已成為國內外享用盛名的休閑旅游娛樂度假區,被評定為國家4星級風景旅游區。"五朵金花"休閑觀光農業區不僅整合了成都市城郊區域之間的農村旅游資源,而且將農村旅游與農業休閑觀光、古鎮旅游、節慶活動有機的結合起來,形成了以農家樂、鄉村酒店、國家農業旅游示范區、旅游古鎮等為主體的農村旅游發展業態,在不斷提升成都市旅游總體實力的同時,還豐富了農村旅游的內涵,促進了農村休閑觀光農業的可持續協調發展。近年來,年均接待游客900萬人次左右,年產值達1.8億元,村集體收入達到3583萬元。通過景區建設,在區內從事多種開發經營的3000多戶農民(11500多人),全部就地轉為市民,解決了9790個農民的就業安置,加快了城鄉一體化的步伐;帶動了商貿業、服務業等相關產業和縣域經濟發展;"五朵金花"旅游景區每年對地方財政收入貢獻達近千萬元。
(2)五朵金花休閑觀光農業區融資方式
多渠道打造融資平臺。大力推進招商引資、土地流轉、聚集民間投資,增加財力投入等多渠道融資模式。打造"五朵金花",錦江區政府投入了8300萬元用于發展水電路訊等基礎設施建設和公益事業,撬動和吸引民間資金1.6億元,其中,西南最大的花卉集散地--成都高店子花卉批發市場,就是通過引進2200萬元民間資金修建的。大量民間資本的涌入,改善了農村環境,搭建了農民增收平臺,建成了市民休閑的開放式公園,成功走出了城鄉一體化可持續發展的新路子。原本屬于錦江區政府的幸福梅林精品梅園,來自澳大利亞的合資公司-澳士矚遠投資有限公司擁有它的所有權。投資2000多萬元,建成了從事梅花研究開發,并發展為觀賞、休閑業的場所,打造成為全國梅花品種最全,規模最大的梅花觀賞基地。
5、鄉村旅游融資渠道拓展
結合中國目前鄉村旅游融資問題以及對成都“五朵金花”休閑觀光農業成功案例的融資渠道方面的分析,鄉村旅游融資渠道可拓展為以下幾種:
5.1.政府資金
(1)政策背景:《全國鄉村旅游發展綱要》
(2)主要類型:國家財政支農資金、扶貧基金支持、旅游國債項目、生態保護項目、文物保護項目、世界旅游組織規劃支持、國家級省市旅游產業結構調整基金和農業、水利、生態、文化等項目扶持資金。
(3)所籌資金投資重點:公共基礎設施、市政設施、環境治理、生態建設、文物保護、人力開發、交通、信息扶持、產業安全
(4)案例:自2002年起,廣東省“旅游扶貧”工程正式啟動,省財政設立了“廣東省旅游扶貧”專項資金,每年安排3000萬元,到2006年,共計投入1.5億元,主要用于扶持粵西、粵北等弱勢群體相對集中的貧困地區和山區。
5.2.借貸融資
(1)政策背景:政府提供優惠政策,支持獲得商業銀行貼息貸款,政府為鄉村旅游企業支付50%-100%的貸款利息,減輕企業負擔。
(2)主要類型:村鎮銀行、農村資金互助社、小額貸款公司、商業銀行和農村合作銀行分支機構。
(3)所籌資金投資重點:政策性銀行和國際貸款主要投資基礎設施建設、生態環境保護、遺跡遺產保護、脫貧幫扶等項目;商業銀行主要投資經營性項目、旅游服務設施建設、旅游娛樂項目等。
(4)借貸條件:項目信貸:自有資本>25%;抵押貸款:擁有土地使用權、相關建筑物的所有權、開發經營權、未來門票或其他收費權等。
5.3.招商引資
(1)主要類型:具有一定基礎、符合一定條件的且有意愿投資鄉村旅游的國內外企業。大城市郊區重點吸引國際資本與品牌,邊遠地區重點吸引本地資本。
(2)籌資金投資重點:經營性建設及服務項
(3)主要方式:風險投資、項目招商、合作協議
(4)案例:廣東省鄉村旅游招商引資:2002年廣東省旅游局召開旅游扶貧重點項目推介會,在珠江三角洲地區與山區經濟技術合作洽談會上,22個旅游項目簽約投資金額達26億元;在2006年,地方和其他部門配套投入資金16.3億元,扶貧項目招商引資總額則達到20.3億元。旅游扶貧項目所在的縣(市、區)吸引旅游投資總額達139億元。
5.4.金融市場
(1)政策背景:“十二五”期間,國家重點加強金融機構改革, 預計全國第四次金融工作會議在2012年1月份召開。而現今各地也在加快農村金融服務改革進程。
(2)主要類型:股票和債券市場對融資主體較高,發展較好的鄉村旅游目的地或規模較大的鄉村旅游企業可借由此兩個渠道獲得大批資金;基金包括公募基金和私募基金,國家和政府財政建立的鄉村旅游專項基金屬于公募基金,私募基金為企業或團體為實現某個目的而籌集的資金池;信托市場融資一般借助于特定項目、特定產品進行融資。
(3)所籌資金投資重點:重點用于基礎設施、資源環境保護和培訓等公共服務。
5.5.資產重組
(1)主要類型:
a.股權融資:成立股份有限公司,企業出資入股,村集體以村落資源為不動產入股,占有旅游企業的部分股權,甚至控股,參與經營和分紅。如農民以土地招股方式獲得企業投資;村民散戶將土地使用權轉讓給村集體,成立合作組織發展鄉村旅游,分享經營利潤。
b.權益融資:政府主導,農民以村集體為單位向企業出租不動產,放棄土地的使用權、經營權和經營所得,以租賃費為補償。如房屋使用權重組:村民通過整體租賃轉讓,受讓者對房屋進行改造,使其具備居住和鄉村旅游接待雙重功能;土地使用權重組:村民集體獲得開發企業的土地租金。
5.6.閑置資金
(1)政策背景:社會閑置資金利用不足,尤其是農村信用社資金閑置問題較為嚴重,政府鼓勵充分利用該筆資金。
(2)主要類型:
a.團體閑置資金:擁有者多為關心農村生態建設的非營利性團體及生產經營與鄉村有密切聯系的營利性團體。如農村信用社的閑置資金,可在政府擔保、項目確保盈利的基礎上充分利用該筆資金。
b.個人閑置資金:擁有者多為喜愛田園生活的城市居民及當地農民所籌資金投資重點:主要用于美化、優化村落環境,改善村落基礎設施,保護村里的歷史遺存,涵養本地的生態環境。
5.7.減縮成本
(1)政策背景:2011年,國家農業部制定出臺《全國休閑農業發展“十二五”規劃》,今后發展規范的休閑農業將獲多方面財稅政策扶持。
(2)主要類型:
a.減縮管理成本:組織管理方面,成立經營合作組織;行政管理方面,借助政府服務部門;人事管理方面,運用先進管理理念。
b.減縮投資成本:前期投資,精打細算做預算;中期投資,一絲不茍嚴把關;末期投資,穩扎穩打守底線。
c. 減縮環境成本:促使政府出臺各項優惠政策,尋求政策支持;支持行業協會等中介機構發揮作用,尋求行業扶持。
6、鄉村旅游保障體系
將鄉村旅游融資渠道拓展開之后,為了鄉村旅游后續可以順利進行,必須建立一套保障體系,不同階段的鄉村旅游有其相應的保障體系,但未來的鄉村旅游應逐步形成“政府引導、農民主體、社會參與、市場運作”的成熟體系。
6.1.鄉村旅游發展初始階段
在鄉村旅游發展初始階段,尤其是鄉村經濟相對落后的地區政府主導驅動模式將占主導地位,農戶參與其中。
其實質是政府引導下的”企業+農戶”:由縣、鄉各級政府和旅游主管部門按市場需求和全縣旅游總體規劃,確定開發地點、內容和時間,發動當地村民動手實施開發,開發過程中政府和旅游部門進行必要的指導和引導。這種體系的優勢是減少了政府對旅游開發的投入,使當地居民真正得到了實惠,減少了旅游管理部門的管理難度,形成了良好的宏觀發展環境;劣勢是政府的主觀干預意識強,容易造成造成農戶的反抗意識,而且農戶參與權利不大,方式單一。其意義就是通過政府進行有效的規劃,農戶參與其中,達到政府獲益、農戶增收的效果。
6.2鄉村旅游發展自發階段
“農戶+農戶”和現代農莊模式是鄉村旅游自發階段中最普遍存在的形式。
這種形式是鄉村旅游初期階段的保障體系,是經營權與所有權的合一,依然存在,具有和理性。這種體系的優勢就是文化保留最真實,游客花費不多,能體驗最原生態的本地習俗和文化,較適合以“農家樂”為主的小規模鄉村旅游;其劣勢就是投入較少,接待量有限,管理水平和資金投入差,旅游經濟的帶動效應較差,難以形成規模化發展。其意義是具有短平快優勢,農戶善于學習別人經驗,汲取別人教訓,因其勢單力薄,規模有限,往往注重揣摩、迎合游客心理,極具個性化服務。
6.3鄉村旅游發展成熟階段
當鄉村旅游發展到較成熟階段應實施“公司+社區+農戶”以及股份制合作等作為保障體系。
“公司+社區+農戶”這種體系公司一般不與農戶直接合作,而是通過當地村委會組織農戶參與, 由旅游公司來組織服務培訓及相關規則的制定。股份合作制是組織形式上的混合所有制和基本性質上的集體經濟形式,實行勞動聯合和資本聯合; 按勞分配和按資分配。投資主體既有集體,又有農戶。有的旅游企業除本單位職工持股外, 還有部分企業外的組織或個人參股,少量企業的經理或廠長可以持有較多的股份。這兩種體系的優勢就是便于公司與農戶協調、溝通,利于克服公司與農戶因利益分配產生的矛盾,社區還可對公司起到一定的監督作用,保證鄉村旅游正規、有序發展阿,實現城鄉一體化。還可以擴大資本的籌資渠道,適應了農業對家庭經營的選擇,實現了千家萬戶分散的小生產和大市場的對接,資本合作與勞動合作實現有機統一,管理的民主性,分配的靈活性,還有相當的監督機制對集體資產的完整性進行監督;劣勢就是公司一般不與農戶直接合作,導致農戶參與性不強,公司投入和收益不成正比,利益分配易于產生矛盾,而且合作制的產權結構是比較單一的,且股本不能流通只能退出規模小、檔次低財務管理薄弱,制度不規范。這種體系的意義在于在農民將土地承包經營權進行流轉并與村委會簽訂協議的基礎上,企業實現農民土地的集中使用使農民共享成果,共擔風險。且股份合作制,實現了鄉村旅游的社會化和管理的民主化、科學化,豐富和擴大了原有的股份制模式。
我國農村地域遼闊,各地經濟發展水平和旅游業發展很不平衡。不可能用幾種模式就能概括出來,還有待進一步探索。
7、鄉村旅游——農業旅游的撈金形式
“農業+旅游”是發展鄉村旅游非常重要的途徑,是將傳統單一模式的農業多元化的有效方式,只有將農業多元化、生態化、可持續發展,鄉民才能從農業中獲得更多的效益。
隨著鄉村旅游的不斷發展,農業旅游也形成了觀光農業、休閑農業等不同形式,國內外也有很多成功的案例。
7.1.北京創意農業園模式
(1)發展概況
北京是我國最早發展創意農業的地區之一,1993年《北京市農業區域開發總體規劃》中出現“觀光農業”概念,1996年,市農村工作會議提出要發展觀光農業。據北京市觀光農業辦公室調查1996年京郊擁有119個觀光農業景點(區),共接待近30萬人次的游客,獲得經營性收入(不完全統計)3.2億元。2002年,觀光農業項目已累計達2246項,全年接待游客3618.1萬人次。觀光農業總收入22.7億元。截至2010年初,目前北京市已有113個創意農業園,其中農業主題園達50多個有一定品牌影響力的農業節慶活動60多個,綜合收入16億元500多萬游客每年為“農業創意”消費6億余元,全市創意農業年產值已達到22億多元。北京在創意農業的許多方面做出了表率,但在發展中還需要進一步拓展功能。
(2)北京創意農業園的主要模式
總結分析北京城郊創意農業的案例,得出北京創意農業的主要模式有七種,具體如下:
a.“紫海香堤藝術莊園”文化農業創意模式: “紫海香堤藝術莊園”,簡稱香草園,位于北京密云縣古北口鎮湯河村。其核心區占地面積20平方公里,主要種植了薰衣草、紫蘇、馬鞭草、洋甘菊等世界200余種珍貴香草品種,是北京市規模最大、品種最全的香草種植園。香草園以創意為切入點,以愛情為主題、浪漫為形式,通過對香草文化的包裝和利用,極力塑造普羅旺斯式的浪漫氛圍,打造“長城腳下的普羅旺斯”。“紫海香堤藝術莊園”是一個集養生、度假、休閑、體驗、藝術創作、婚紗攝影、影視拍攝為一體的綜合性都市型現代農業觀光旅游區,也是集現代都市型農業、情景式休閑度假與文化創意產業三位一體的文化旅游模式。創造了創意農業產業發展的一個新模式。
b.“植物迷宮”等景觀農業創意模式: 位于昌平區的“京承碧園”利用四個溫室設計了春意盎然踏青園、姹紫嫣紅瓜果園、金秋十月賞菊園、寒冬保健菜園四個景觀園和一個蔬菜迷宮。蔬菜迷宮以及其他類型的植物迷宮是景觀農業的一種類型。景觀農業就是利用多彩多姿的農作物,通過設計與搭配,在較大的空間上形成美麗的景觀,使得農業的生產性、可持續性同審美性結合起來,成為生產、生活、生態三者的有機結合體。其突出的特征是用美學價值表現來自農作物的觀賞價值和農作物的特征結構,包括農作物收獲的喜悅、農耕與田園、具有地方特色的鄉村生活,以及現代高科技農業帶來的驚奇與對未來的展望。這種新型的農業景觀除了滿足生產功能之外,同時帶動了鄉村旅游的發展,直接促進了農民經濟收入的大幅增加。
c.“波龍堡酒莊”等產業融合創意模式:創意農業既是產業融合的產物,也是產業融合的表現形式。波龍堡葡萄酒莊、張裕愛斐堡國際酒莊、通州桑瑞生態園等是產業融合創意模式的代表。這種模式是集一產種植或養殖、二產加工、三產旅游或餐飲為一體,通過產業融合,不斷升級產品附加值空間,從而將利潤放大,獲得了三次產業的綜合收益。
d.“平谷桃產業鏈條開發”創意模式:北京平谷是中國著名的大桃之鄉。22萬畝大桃堪稱世界最大的桃園、中國最大的桃鄉、首都最大的果區。大桃已成為平谷區農村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和農民致富的主要經濟來源,生產加銷一條龍的產業格局已初步形成,大桃產業已經成為名副其實的富民產業、生態產業。平谷區依托桃種植、桃加工、桃文化,從桃子開花到結果,貫穿了桃產業發展的整個鏈條,成為獨特的“平谷鮮桃”區域農業品牌。
e.“百里山水畫廊”空間集群發展創意模式:延慶千家店的“百里山水畫廊”、懷柔的鳳山百果園區和雁棲不夜谷等,是以溝域或交通廊道為單元,建成內容多樣、形式不同、產業融合、特色鮮明的具有一定規模的創意產業集群。這種產業集群模式的優點是能將小的創意項目聚集,從而形成統一的品牌,從而增加整個區域旅游的競爭力。千家店鎮是延慶生態涵養區的核心區,是首都重要的水源保護地。2006 年起該鎮不斷深化“生態環境立鎮、生態旅游富鎮、生態文化強鎮”的發展方針。2007年被評為北京市自駕游10條最佳線路之首。2008年,千家店鎮利用特有的資源優勢根據當地自然條件、產業基礎、歷史文化等條件。按照“百里畫廊 山水人家”的思路對黑河、白河兩岸的農業生產、民俗鄉村游項目統一調整、包裝與建設,形成了“千畝葵海”,通過建設重要節點和農旅結合項目。2009年,將整條溝域確定為百里山水畫廊,規劃建設12個空間節點。目前百里山水畫廊已初具規模,成為溝域經濟發展新亮點、農民增收新渠道。2010年,百里山水畫廊二期建設中突出三大變化,出現三大新看點,千畝葵海華麗轉身、寫生基地投入使用、旅游環境全面升級。千家店鎮創意獨特的“山水一卷、百里畫廊”,創新了溝域經濟的發展模式。
f.“大興農業”區域品牌開發模式:品牌創意也是創意農業的一種。北京各區域通過打造本區特色農產品,打造區域的特色、農產品品牌,大興西瓜、懷柔板栗、平谷大桃等農產品品牌集合了多種品牌創意,該模式以區域農業為整體進行品牌包裝和創意,提升了區域農業的整體形象。這種模式一般是先打造創意區域的特色品牌,在區域主打品牌建設的基礎上加快發展主導產業。通過區域品牌培育區域龍頭企業,以農業文化開發促進推動區域農業品牌持續發展與創新。
g.“公園式農業”主題創意發展模式:通州的南瓜主題公園、昌平的香味葡萄園、懷柔的城市農業公園等在農業生產中融入城市公園的元素,使農業具有旅游觀光、科技示范、休閑購物、怡情益智等多種功能。“公園式農業”結合了城市園林與傳統農業旅游的特色,結合了服務創意和生態創意,此類農業主題公園也是創意農業發展的一種重要形態。各類主題的公園里,景觀獨特,“農”味十足,游客不僅可以欣賞田園風光、縱情青山綠水還可以了解農業知識體驗農家生活感受鄉土文化品嘗鄉村美食。農業公園的創意使農業的田園景觀園林化農業的生產場所休閑化農業產品個性化。
7.2.四川成都“五朵金花”休閑觀光農業模式
(1)"五朵金花"休閑觀光農業區概況
四川省成都市錦江區三圣鄉位于城鄉結合部,"五朵金花"其實就是三圣鄉的五個小村子。這五個村子,各有特色,紅砂村搞的是"花香農居",幸福村搞的"幸福梅林",駙馬村搞的"東籬菊園",萬福村搞的"荷塘月色",江家堰村搞的"江家菜地"。以"花香農居"、"幸福梅林"、"江家菜地"、"東籬菊園"、"荷塘月色"命名的"五朵金花"為品牌的休閑觀光農業區,占地12平方公里,現已成為國內外享用盛名的休閑旅游娛樂度假區,被評定為國家4星級風景旅游區。"五朵金花"休閑觀光農業區不僅整合了成都市城郊區域之間的農村旅游資源,而且將農村旅游與農業休閑觀光、古鎮旅游、節慶活動有機的結合起來,形成了以農家樂、鄉村酒店、國家農業旅游示范區、旅游古鎮等為主體的農村旅游發展業態,在不斷提升成都市旅游總體實力的同時,還豐富了農村旅游的內涵,促進了農村休閑觀光農業的可持續協調發展。近年來,年均接待游客900萬人次左右,年產值達1.8億元,村集體收入達到3583萬元。通過景區建設,在區內從事多種開發經營的3000多戶農民(11500多人),全部就地轉為市民,解決了9790個農民的就業安置,加快了城鄉一體化的步伐;帶動了商貿業、服務業等相關產業和縣域經濟發展;"五朵金花"旅游景區每年對地方財政收入貢獻達近千萬元。
(2)"五朵金花"休閑觀光農業區的做法
a.高起點科學規劃布局
2000年在規劃"五朵金花"建設規模時,成都市政府提出了"農房改造景觀化、基礎設施城市化、配套設施現代化、景觀打造生態化、土地開發集約化"高起點的科學規劃思路,用景區模式打造國家級品牌休閑觀光農業的大平臺。一是推進城鄉一體化協調發展,能夠給城鄉居民提供市外休閑娛樂場所,有利于當地農民就地轉市民;二是有利于保護城市環境,按照國家4A級風景旅游區標準,突出蜀文化民居風格,建設成都市郊區靚麗風景線;三是有利于形成"一村一品一業"產業特色,為失地農民就地安置提供就業支持。對市政府的規劃建設方案,多次舉行由社會各界和規劃區農民參加的聽證會,廣泛聽取各方面的意見和建議。對確定的規劃方案,政府、企業和農戶一張藍圖干到底,從而打造了國家 4星級風景旅游區"五朵金花"的知名品牌。
b.突出連片開發經營
"五朵金花"的快速發展,主要得益于規模化經營,用連片聯戶開發,共同擴大發展的市場空間,破解農民單家獨戶闖市場的風險,走出了一條專業化、產業化、規模化的發展之路。在產業布局上,圍繞共同做大做強休閑觀光農業這一主導產業,五個景區實現一區一景一業錯位發展的格局。"花香農居":以建設中國花卉基地為重點,全方位深度開發符合觀光產業的現代農業,主辦各種花卉藝術節,促進人流集聚。"荷塘月色":以現有1074水面為基礎,大力發展水岸經濟,建設融人、水、蓮、蛙為一體的自然景觀。"東籬菊園":依托丘陵地貌,構建菊文化村,引導游客養菊、賞菊、品菊,陶冶道德精神情操。"幸福梅林":用3000畝坡地培育20萬株梅花,建設以梅花博物館為主要景點的梅林風景。"江家菜地":把500余畝土地平整成0.1畝為一小塊的菜地,以每塊每年800元租給城市市民種植,豐富市民和兒童對發展綠色產業的興趣。由于連片聯戶經營和"一村一景一業"創意新穎,打造出了各具特色、相互關聯的休閑觀光農業品牌。
c.強化政府的管理職能
"五朵金花"從建設到管理,始終體現了政府的強勢推動。在任何情況下,政府抓規劃藍圖不動搖、抓國家級名牌的標準不降低。幾年來,在舊村莊改造中,涉及拆遷等各種農民實際利益的問題,各級政府不回避矛盾,按照"宜拆即拆、宜建則建、宜改則改"等辦法改造了3000多戶舊農居,把原來的6個行政村合并成5個景區,農民在新景區就地轉市民,統一繳納"三金",按照城市社區進行管理。區政府和街道辦先后投資9745萬元用于水、電、路、氣和污水排放等公共設施建設,給企業和農戶創造出了投資搞農村休閑娛樂場所有利可圖的市場空間。在政府的推動引導下,企業和農戶投資8000多萬元用于整修農居、新建花卉市場和游泳館等經營性項目。
d.著力提升文化品味
將文化品味融入于發展休閑觀光農業之中,增加其文化和人文價值,這是"五朵金花"不斷創新發展的不竭動力。諸如:"花香農居"的休閑餐飲文化,"幸福梅林"的傳統花卉文化,"荷塘月色"的音樂、繪畫藝術文化,"江家菜地"的農耕文化,"東籬菊園"的環境人文文化,無一不是錦江人精心挖掘打造的符合當地民俗風情的杰作珍品。同時,錦江人注重變單一的農業生產為吸引市民體驗、休閑的文化活動,使文化產業與農業產業相得益彰,以文化支撐產業,以品牌塑造形象,按照"一村一品"的文化格局不斷推出和延伸新的品牌項目,使其接連不斷的萌發出新的生命力和凝聚力。目前,"五朵金花"項目正整體申報AAAAA級國家旅游示范區。
e.多渠道打造融資平臺
大力推進招商引資、土地流轉、聚集民間投資,增加財力投入等多渠道融資模式。打造"五朵金花",錦江區政府投入了8300萬元用于發展水電路訊等基礎設施建設和公益事業,撬動和吸引民間資金1.6億元,其中,西南最大的花卉集散地--成都高店子花卉批發市場,就是通過引進2200萬元民間資金修建的。大量民間資本的涌入,改善了農村環境,搭建了農民增收平臺,建成了市民休閑的開放式公園,成功走出了城鄉一體化可持續發展的新路子。原本屬于錦江區政府的幸福梅林精品梅園,來自澳大利亞的合資公司-澳士矚遠投資有限公司擁有它的所有權。投資2000多萬元,建成了從事梅花研究開發,并發展為觀賞、休閑業的場所,打造成為全國梅花品種最全,規模最大的梅花觀賞基地。
f.以旅帶農、農旅互補并重
"五朵金花"走的是一條以旅游業為龍頭,不斷完善"公司+農戶"的獨特的經營和贏利模式。他們首先營造環境,先把最基礎的設施建設和環境保護工作做完,再進行文化和旅游項目要素的包裝,使土地大幅升值,實現了旅游和農業的完美結合,互相烘托,互相升華,提升品質。使旅游和土地開發互為補充,相得益彰。不僅改善了農村的人居環境,改變了農民的生活習慣,也改變了傳統的單家獨戶、大田種植的農業生產方式。將旅游產業巧妙地與農業生產嫁接,引導農業生產規模化、產業化經營,大力發展都市休閑農業,土地產出效益大幅增加。由每畝種糧食年收入200-300元,蔬菜或種花年收入2000--5000元提高到每畝上萬元。
g.拓寬農民就業增收社保途徑
創立離土不離鄉,就地市民化的生活模式,為農民搭建的增收平臺主要有四種。一是租金。以轉包、出租、互換、轉讓、入股等方式,使土地向有技術專長、有資金實力、有經營能力的專業大戶、工商業主和經營能人集中,形成規模化、集約化的農業產業基地。二是薪金。農民到農業龍頭企業或公司務工,成為農業工人,每人每月可獲取500元以上的薪金收入。或依托花鄉農居從事插花、餐飲、茶社等經營活動,每戶每月營業收入上萬元。三是股金。引進專業公司對生態觀光區域內的農房進行整體策劃包裝,打造具有獨特風格和文化品位的鄉村酒店,引導農戶以宅基地和土地承包經營權入股的形式、以"保底+分紅"的模式分享收益。四是保障金。農民達到社會保障條件后,每月可領取364元的養老金、210元的低保金、報銷住院費等"保障金"。同時著力構建農民就業體系,開發服務型 、社會型、自主型、創業型、公益性等不同崗位,多渠道促進失地、準失地農民就業。全區農村勞動力已轉移就業9790人,登記安置失地農民就業率達89%。
(3)"五朵金花"休閑觀光農業區的成效
a.探索了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新路子,帶動了農村新型產業和相關產業的發展。
"五朵金花"模式,不僅改善了農村的人居環境,改變了農民的生活習慣,也改變了單家獨戶、傳統種植的農業生產方式,將文化、旅游產業有機的與農業生產嫁接,引導農業生產經營走規模化、產業化、工業化之路,大力發展本地特色農業,土地產出效益大幅度增長。同時,"五朵金花" 模式,又注重突出各自的特性,考慮景點的差異性,避免項目主題雷同,滿足了不同消費群體的不同需求;既注重突出文化旅游產業與農業開發項目的結合,又注重產業發展與農民就業增收的結合,從而產生了極大的綜合效應,提升拓展了農村休閑觀光農業的功能,帶動了農村旅游產業和相關產業的發展。
b.搭建了就業增收致富的平臺,開辟了為市民打造休閑觀光樂園的有效途徑。
錦江區農民依托"五朵金花"構建的經營、就業、保障平臺,變單一的種植農作物收入為擁有"四金"的多渠道增收,保證了農民增收的穩定性和持續性,促進了農民人均純收入快速增長,農民收入增幅首次超過了城鎮居民。打造"五朵金花"模式,以市場化配置資源的方式,找到了發展休閑觀光農業的切入口,在"五朵金花"涉及的12平方公里土地上,如果按常規的城市化推進標準(包括公園建設),每平方公里需投入1.5億元,而以城鄉一體化方式打造,每平方公里只花了1500萬元,不征地,不拆遷,就實現了農村就地變城市,農民就地變市民,不僅解決了農民離鄉進城后帶來的城市日益膨脹,城市設施不堪重負的問題;也加快了農村基礎設施的建設,改善了農村人居環境,保持了良好的生態植被,建設了規模化的城郊綠地,為市民提供了豐富多彩的旅游休閑場所,實現了多贏。
c.打破了城鄉二元結構,推進了城鄉一體化進程。
一方面,城市的就業、培訓、保障、救助、教育等政策和制度延伸到了農村,失地農民擁有集體資產的處置權,準失地農民保持土地承包的經營權,農民受到良好的教育和培訓,得到社會保障,從政策、制度層面上保證了農民享受到與城市居民同等的就業社保待遇和教育權利,實現農民失地不失利、不失業、不失權。另一方面,"五朵金花"不是簡單的把農民從農村戶口改變為城市戶口,僅僅停留于農民身份的轉變上,而是促進城鄉人口的相互滲透,城市居民紛紛到"五朵金花"區域從事經營、并將城市理念、城市文明、城市新風帶到了農村。農民出租屋后,到城市居住就業,親身體驗城市生活規則,通過雙向互動,更直觀、更生動的促進農民融入城市,使城鄉逐步具有同等的生產生活條件,城鄉居民共享改革發展的實惠和文明,實現了城鄉共同發展繁榮,提升了城鄉一體化功能和水平。
(4)"五朵金花"休閑觀光農業區的啟示
a.必須致力于理念領先,創新務實,重視發展休閑觀光農業。
"五朵金花"的發展理念最根本最核心就是創新務實。"規劃就是財富,環境就是資本,結構就是效益";"在花園之中建農居,農居內外建花園"這些在實踐中探索總結出來的新思路無疑給我們許多新的啟迪。錦江人非常注重項目規劃和環境的營造,體現以人為本的理念和人文品味,合理開發利用地勢地貌、自然山水和道路交通布局,著力發展休閑觀光農業,他們還把旅游項目的開發建設與新農村建設有機結合起來,促進了城鄉一體化的協調發展。借鑒"五朵金花"的成功探索和經驗,各級黨委政府必須把休閑觀光農業作為一個新興產業來抓,在思路理念、規劃布局、多元投入、政策保障等方面開拓創新,勇于探索出臺新的思路和舉措,著力挖掘提升水平和檔次,有關涉農部門如:城建、規劃、旅游、環保等應統一思想,加強指導,形成合力,扶持總結一批好的典型,促進休閑觀光農業向規模化、產業化、品牌化發展。
b.必須致力于瞄準市場,因地制宜,拓展新的領域和途徑。
錦江人打造 "五朵金花",關鍵在于瞄準和追蹤市場需求,突出本地特色,走出了一條既有利于農民就業增收致富,又有利于市民觀光休閑旅游的新路子。要在休閑觀光農業具有一定的基礎上,做好三個結合。一是同推進城鄉一體化相結合。休閑觀光農業的主體市場在城市周邊,應緊密結合城市規劃,推進"城中村"改造,扶持失地農民再就業,農民轉居民等同步發展。整合資源,引導有條件的"農家樂"相對集中,積極推進連片聯戶規模化經營,形成規模休閑農業新的亮點和輻射點。二是同產業開發與環境保護相結合。扶持農戶連片聯戶發展"農家樂"、著力解決好污水排放垃圾處理、農戶衛生許可與檢疫、片區社會治安等公共服務問題。三是同新農村建設相結合。在城郊相對集中的區域扶持一批新農村建設示范村發展休閑觀光農業,加強水、電、路、訊基礎設施建設,改造提升農居風格設計水平,帶動農村新興產業和相關產業的發展。
c.必須致力于文化搭臺,創新品牌,提升整合資源的規模效益。
"五朵金花"具有濃郁的文化品味,既具有兼收并蓄、博采眾長的品格,又具有吸納外來文化的風格,"同化"的能力非常強,打造了國家AAAA旅游景區的知名品牌,吸引了大量人流、物流、資金流,其產生的長遠規模效益是顯而易見的。對于景區,旅游是載體,文化是靈魂。利用當地獨特的歷史文化、民族人文和自然風光優勢,發展休閑觀光農業,其市場前景十分廣闊。有關部門應著力挖掘提升具有地方特色的民族民俗文化優勢,逐步打破 "小而散"的舊格局,做大做強做優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知名品牌。在"五朵金花"的打造和提升中,始終堅持了文化先行,注入文化因子,延伸文化產業鏈條,用獨有的文化特色,提升景區的底蘊和內涵,給游客提供更豐富、更高尚的休閑觀光新景致。目前,該區正在景區規劃建設5個藝術村,即創意村、畫家村、雕塑村、攝影村和民俗村。江家菜地的雕塑村,荷塘月色的畫家村雛形已現,東籬菊園的攝影村,幸福梅林的民俗村和花香農居的創意村正在籌建之中。從而因地制宜、整合資源,不斷提升休閑觀光農業區的規模效益和整體水平,推進城鄉一體化和帶動農民就業增收致富。一位哲人曾說過:城市之所以吸引人,就在于它那豐富多彩的文化多樣性。任何一種適宜生存的文化都能在城市的每個角落里找到它的蹤影。
7.3.浙江杭州梅家塢休閑農業模式
梅家塢坐落在杭州市城西山區,是有名的龍井茶產地之一,過去這里的村民靠采茶、制茶、賣茶維持生活,原始的生產方式效率低,收入微薄,每人平均年收入不足3000元。梅家塢主要以農家樂模式發展休閑農業,隨著近年來當地大力發展茶樓形式的農家樂旅游,沿公路居住的村民家家戶戶都在開辦農家樂、茶樓,取得了良好的成效,有效的改善了村民的生活條件,提高了生活質量。梅家塢茶種植面積1333公頃,直接帶動農戶35000余戶,品牌龍井茶種植面積667公頃,直接帶動農戶2萬余戶。年銷售收入4223.25萬元,實現利稅397.22萬元,增加農民收入342.88萬元。
7.4.英國伊甸園模式
(1)項目概況
英國伊甸園位于英國康沃爾郡在英格蘭東南部伸入海中的一個半島尖角上,總面積達15公頃。其所在地原是當地人采掘陶土遺留下的巨坑該工程投資1.3億英鎊,歷時兩年,于2000年完成,2001年3月對外開放。在開業的第一年內就吸引游客超過兩百萬,開業至今游客量過千萬。與其他一般的溫室有所不同,英國伊甸園是世界上最大的單體溫室.它匯集了幾乎全球所有的植物,超過4500種、13.5萬棵花草樹木在此安居樂業。在巨型空間網架結構的溫室萬博館里,形成了大自然的生物群落。其目標宣言是“促進對植物、人類和資源之間重要關系的理解,進而對這種關系進行負責任的管理,引導所有人走向可持續發展的未來。” 伊甸園既想吸引研究人員,又想吸引游客。“伊甸園有著天堂般的美麗,這里人們和諧地跟自然生活在一起。”它是在15層生物圈里重新捕捉生物的美麗。
(2)發展定位
伊甸園,這個世界上最大的綠色房子。它是圍繞植物文化而打造的,融合高科技手段建設而成的,以“人與植物共生共融”為主題的,具有極高科研、產業和旅游價值的植物景觀性主題公園。
(3)主要項目 ——三大種植館、兩大溫室
a. 熱帶館:在8座穹頂狀建筑物中,有4座被稱為“潮濕熱帶館”。它占地近1.6萬平方米,高55米,長200米。其中生長著來自亞馬遜河地區、大洋洲、馬來西亞和西非等地的1.2萬種植物,包括棕櫚樹、橡膠樹、桃花心木、紅樹林等。
b.溫暖氣候館:另外4座穹頂狀建筑物被稱為“溫暖氣候館”,里面種植著來自地中海、美國加利福尼亞、南非等地區的植物,例如橄欖樹、蘭花、柑橘類植物等。
c. 涼爽氣候館:在熱帶“生物群落區”和溫帶“生物群落區”的中間是一個露天的花園。“涼爽氣候館”里是原先生活在日本、英國、智利等地區的植物。工作人員還計劃在這個館里種植茶樹并銷售茶葉。
各館內種植了來自全球的數萬種植物,有來自從喜瑪拉雅山到智利的奇花異草也有來自康沃爾郡的本地植物。除了植物之外,還放養一些鳥類、爬行動物等,幫助消滅害蟲,控制生態。
d.兩大溫室:大溫室模擬熱帶雨林氣候,溫室中的植物多是從熱帶海島、馬來西亞、西非和熱帶的南美洲移植過來的;小溫室模擬地中海氣候,其中居住著來自地中海地區的柑橘、橄欖、甘草、葡萄、來自南非地區的山龍眼、蘆薈、來自加州地區的色彩艷麗的罌粟和羽扇豆。此外還有各種水果、蔬菜和其他農作物。
(4)項目功能
a.生態觀光:是項目的主要功能,主要通過兩大溫室、三大展館所展現的萬種特色、稀有植物所造就的良好生態環境下,形成觀賞功能,讓游客了解世界各國的珍稀特色植物。
b.休閑體驗:游客在觀賞植物之余,還可以欣賞體驗各種話劇、藝術秀、園藝論壇、音樂節、兒童專題節目等。比如伊甸園里不時舉辦一些流行時尚的演唱會,如著名的八國集團救濟非洲兒童的live8演唱會。
c. 科普教育:自然教育史伊甸園的一個重要功能。伊甸園就像一個活生生的實驗室,為所有年齡群體提供度身定做、身臨其境的字眼體驗和教育服務。伊甸園聘請了大批如有經驗的導游、教師、培訓師和演講者,每年的9月到11月、1月到7月都會給不同年齡段的學生提供服務,并鼓勵在校老師利用伊甸園所提供的資源豐富其教學內容。
(5)經營模式
a.運營模式
(1)注冊慈善信托基金:伊甸園的全部資產屬于該信托基金。信托基金下設一個全資公司,名為伊甸園工程有限公司。該公司代表信托基金掌管伊甸園工程的全部事務。公司設有自己的董事會,由獨立董事和非獨立董事構成,董事會對信托基金托管人負責。伊甸園工程的創辦人蒂姆擔任該公司的CEO。公司經營所得的盈余部分需全數繳納給信托基金。
(2)成立伊甸園基金會:基金會主要代表伊甸園工程的對外形象,負責與政府、企業、學校等機構建立聯系。幫助伊甸園工程建立一些專項項目,如廢棄物零排放項目,以及尋找伊甸園工程差異化發展的策略。
b.盈利模式
(1)門票收入:普通成人門票14英鎊,目前每年接待游客100萬左右 。
(2)發展會員:每年會費在35英鎊左右,目前擁有會員6000人出售商品,如和伊甸園有關的書籍、文具等,設有一個專門的銷售網站。
(3)捐贈計劃:伊甸園慈善信托基金接受來自個人和團體的捐贈。
(4)教育培訓收費:對每個學生收取4英鎊左右的培訓費用。
(5)志愿者招募:節約人力成本。
(6)模式啟示
a.創意建筑提升關注度:極具創意的吹氣泡泡建筑本身就是一個強大的吸引力。它被英國人票選為“民眾最喜歡的建筑”之一。其獨特性使康沃爾郡成為除倫敦外的英國第二大旅游目的地,它也是英國最受游客歡迎的三個旅游吸引物之一。建筑結構是雙層圓球網殼,此結構在盡可能減少用鋼量的同時創造了盡可能多的建筑空間。構成為:上弦為六邊形網格,下弦為三角形加六邊形網格,類似蜂窩形三角錐網架,完美的力學結構,肥皂泡和蜂巢的結構原理。溫室表面同水立方一樣都是采用乙基四氟乙(ETFE)、透明合成膜覆蓋,整體外觀如蜂巢的巨型球體,被世人稱為“吹氣泡泡的建筑”、“世界第八大奇跡”。
b.多種功能相互融合: 除了核心的植物觀賞外,還開發各種體驗性的活動,并將自然教育作為一個重要的功能。豐富了產品類型,拓展了市場群體,從而有能力滿足不同層次的市場需求,提升了競爭力。
c.注重藝術的詮釋作用:園區處處是別出心裁的創意雕塑,試圖用藝術詮釋人與植物的關系,成為一個環保藝術的殿堂。這大大提升了園區的內涵,并豐富了景觀的觀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