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武漢大學校長竇賢康在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論壇發表演講
編輯:武漢大學 時間:2020-04-13 18:59
8月16日上午,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系列論壇第一場在京舉行。中國科學院院士、空間物理學家、武漢大學校長竇賢康應邀參與論壇。以下為演講全文及與網友互動內容。

空間逐夢七十載
中國科學院院士、空間物理學家、武漢大學校長竇賢康
各位觀眾、各位網友,大家上午好!
非常高興有機會和大家見面交流。我是搞空間物理學研究的,伴隨著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長,空間物理學科從無到有、從弱到強走過了艱難的歷程。響應歐陽院士的號召,他講科普和創新同等重要,我先做一點科普。
大家往往把空間物理學和天體物理學混淆,天體物理學研究的時間和空間的尺度比較大,它研究天體的狀態、形態和演化規律的學科,空間物理學研究的范圍就相對比較小,它研究從地球的表面開始十公里到太陽表面這樣一個區域。這個學科伴隨著人類航天事業的開展而逐漸開展起來的,航天事業會為空間物理學提供探測的基礎,基于這些探測基礎之上進行空間物理學的研究,研究這樣一個區間里面的現象及其發展的規律,反過來又能保證人類航天事業的安全。
談到空間物理學首先要談到的是趙九章先生,他是搞高空大氣物理的,是兩彈元勛,是東方紅一號人造衛星的總設計師,也是我們國家人造衛星事業奠基人之一,他開創了我們國家空間物理學的發展,空間物理學是基于觀測發展起來的一門新興學科,所以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在非常困難的情況下,他帶領中國最初的一批搞空間物理學的人從地基觀測開始,奠定了我們國家最初空間物理學的基礎。
改革開放以后,隨著黨中央對科技的重視以及中國科技實力的快速發展,中國空間物理學也迎來了快速發展的幾十年。這里面主要體現在兩方面:一是人才隊伍的快速增長,改革開放以后,在空間物理學我們產生了7名院士和32名國家基金獲得者,尤其難能可貴的是現在有非常優秀的年輕人加入到我們的隊伍里,這就是中國未來空間物理學能夠得以繼續快速發展的最重要的保障。
另外大家知道空間物理學實驗學科,過去一段時間里面我們國家在空間探測有雙星計劃,這是和歐空局合作的,進行前沿研究的一個非常好的計劃,另外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計劃是子午工程,沿著120度經度布置大量無線電和光學設備,隨著地球自轉會對近地環境進行非常完整有效的探測。
我本人是1983年以當時宿州市第一名身份考入中國科技大學,1995年在法國完成了我的碩士和博士學位后回國工作,我剛回國時和我的導師有一個很好的選擇,在他的研究方向上工作是一個很好的捷徑,但是我的導師鼓勵我,把在法國在雷達方面學習到的東西能夠獨立開展起來,我是2017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在當選院士的材料里面的全部工作都是回國后做的。我工作的是臨近空間這部分,大家習慣的是我們高空的幾百公里,這里面是衛星的軌道,衛星可以探測,低流層以下大量的云、雨等物質,通過雷達可以探測,但是在20-120公里這個區間離我們遠又不遠,這個區域往往是我們到目前為止認識最薄弱的環節,道理在哪里呢?大氣非常干凈,里面沒有示蹤物,衛星不下來、氣球上不去。
隨著技術的發展,由于激光和雷達的發展,大家知道大氣里面密度探測比較容易,只要激光回光就能完成了,但是大氣密度很難完成,要測激光頻率還不夠,要測激光頻率的漂移,激光頻率的漂移為什么很難測呢?因為高空大氣沒有示蹤物,大氣運動是非常寬頻的譜,達到幾個GHZ的譜,大氣運動對應的頻率漂移大概是兆赫的量級和非常寬頻的相比低兩到三個量級。所以從非常寬頻的信號里面把非常小的頻移量檢測出來是國際難題,經過長達十幾年的努力,我們課題組頑強攻關建立起一套設備。
黨的十八大以后,總書記強調高質量的發展,強調創新在科技里面的作用,隨著過去研究水平的不斷積累,我們開始嘗試做一些國外人沒有做過的事情,這里面給大家舉兩個例子:一是量子激光雷達,大家知道傳統的激光雷達為了提高探測能力,要么增大外徑的口徑,要么提高激光能量,這都要付出巨大的代價,但是我們和潘建偉院士團隊合作發掘不走傳統道路,利用單光子上轉換技術,用提高量子效率和壓縮大氣雜光影響消除噪聲提高激光雷達的性能。
所以,采取這樣的技術我們做出來的國際上首臺量子激光雷達,比美國同類設備探測能力提高將近三個量級,這樣做出來的雷達的好處在哪兒呢?就是它體積小、重量輕、系統穩定,而且我們由于可以大幅度壓縮太陽噪聲,過去激光雷達只能在晚上工作,我們現在不受白天和夜晚的限制,由于我們性噪比比較高,過去激光雷達很難在有云雨的情況下工作,現在我們都可以做到,采取這種技術的雷達將來可以放到飛機和衛星上進行機載和星載的實驗。
二是子午工程二期馬上要開始,這和一期相比,主要不是投資量有十幾倍的增加,我覺得子午工程二期最大的貢獻是在于在這樣的計劃里面,我們首次開始提出國外甚至于美國人沒有的設備,比如核心設備之一,就是課題組馬上在做的,要探測到500-1000公里大氣狀態,利用里面痕量的氦原子作為示蹤,將建設出國際上第一臺氦探測設備,對未來人造衛星安全運行提供堅強保障。
今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走過了光輝的70年,要把中國建設成一個科技強國,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習近平總書記講過,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長征路,每一代人要走好每一代人的長征路。作為中生代的科學家的代表,我要繼續帶領我的團隊完成我所承擔的科研任務。
同時我還有另外一個身份,我是武漢大學的校長,作為大學校長,我還有另外一個非常重要的責任,甚至于說更重要的責任,就是把年輕人培養好,讓他們熱愛科學、熱愛國家,通過我們中國一代又一代青年科學家的努力,一定能夠把中國建設成為真正意義上的世界上的科技強國。謝謝各位觀眾!
參與第一場論壇的嘉賓還有: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月球探測工程的首任首席科學家歐陽自遠;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周建平;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研究員楊樂;中國工程院院士、載人潛水器“蛟龍號”總設計師徐芑南。在隨后的互動環節中,五位院士結合自己的奮斗歷程,與網友進行互動交流。網友們給竇校長提了哪些問題?他又是如何回答的?

小雨99:請問院士,空間物理學研究實現從跟跑到并跑,我們科技領域怎么能夠突破卡脖子的難題?
竇賢康:這個問題這兩年國內談了很多了,我相信我也很難有水平把它說得更好。但是我也談一下我的粗淺認識。第一,我們在談到卡脖子問題的時候,有一個觀點肯定要明確一下。大家回想起來的話,卡脖子或者我們說是技術上的瓶頸,這不是現在才存在的,大家想一想,我們沒有記憶,因為我是60年代出生的,而40年代或者50年代出生的應該都知道,洋火洋釘,中華人民共和國剛成立的時候我們一點技術都沒有的,那么隨著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科技領域成果其實很多很明顯,我們過去卡脖子的東西更多。
那么卡脖子怎么解決它?從我的觀念我是從事高等教育的,對我而言,要解決卡脖子問題,首要因素是要人才隊伍的建設,我們要以更大的胸懷引進國外優秀人才,培養更多優秀的年輕人,只有青年人有水平、有干勁、有情懷的時候,靠他們能夠解決卡脖子問題。
第二,我們國家已經羅列了若干個卡脖子的東西,比如芯片、發動機、材料并去解決它,這是對的。但是大家知道,技術的發展,更重要的是干嘛呢?要加強我們國家基礎研究的投入,對基礎研究投入,一個是人,一個是政策,還有一個是氛圍。我們照葫蘆畫瓢是可以把目前卡脖子的問題部分解決掉,但是基礎研究跟不上去、搞不清楚,將來還會被新的技術卡脖子。
所以我的觀點就兩個,要解決中國的卡脖子問題:一要有定力,二要用時間。我們畢竟是大國,有豐富的人才資源,只要我們有定力把人才隊伍建設好,把基礎研究做好,將來卡我們脖子的事情會越來越少。
櫻花城堡:我是今年考入武漢大學的一名新生,很激動能全程聽完您的演講。您是1995年回國的,所以我想讓您分享一下當年留學的感受?另外作為今年演講的唯一一位大學校長,您對我們有志將來從事科學探索的大學新生有什么寄語?
竇賢康:我是1989年國家公派出國留學。現在想起來,當時得知我要出去留學的時候,那時候的想法是很樸素的,我第一感覺就是我父母把我們兄弟姐妹四人培養大不容易,將來我可以讓父母生活得更好一點。到法國去以后感觸很深,當時去北京機場我們要坐公共汽車,要轉好幾次,北京機場也沒有幾架飛機。第一天到巴黎的時候,相當于現在的四環五環,看到小轎車,和現在的北京一樣,車水馬龍,紅紅的尾燈。作為年輕一代的大學生,我們中國人這么多,我們這么勤奮、這么勤勞,為什么我們會比他們過得差這么多?所以那時候博士畢業以后,客觀講要想留在法國也是可以留下來的,去其他國家也是可以的,后來想想還是回國工作吧。
走過20多年,我在大學長期負責人才招聘工作,我就講,錢學森這一代科學家,他們放棄了美國優越的生活條件回到中國來搞起“兩彈一星”事業,給中華民族的安全提供了基本保障。我們這一代中國人也挺好,改革開放以后進入大學讀書的,我們參與了中國的改革開放二三十年的全過程,現在回想起來,這段經歷我不后悔,我沒有想到當院士,也沒有想到當校長,那時候就是想幫助大學干一些事情就足夠了。我覺得中國要到2035年或者2050年成為世界一流的科技強國,現在主要是靠你們。這就是給大學生的期望。
給新生這樣一個寄語:中國作為世界的一個大國,少有的受到欺負的國家,所以中國的知識分子和其他國家知識分子相比多了一份責任,就是強國的責任,這是其他國家知識分子沒有的,只有中國人經歷過那一份苦難,所以中國知識分子都有一個強國的夢。現在年輕人生活在相對發達的社會,但是我還希望年輕人保持這樣一種心態,一定要把實現自己的夢想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夢想能夠緊密結合在一塊,這是第一條。
第二,我最近有機會給李克強總理當面匯報,結合目前中國基礎教育出現的一些變化,指出年輕人肯下功夫、刻苦專注的精神在減弱。我們要努力成為科技強國,在科技最核心、最難的地方,不下功夫、不專注,只是靠吹鑼打鼓、快快樂樂是實現不了的。所以年輕人要有遠大理想,要了解到科技的核心要素所在,專心,靜下心來打好基礎,這樣才能為我們國家成為世界一流的科技強國作出年輕人應有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