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鄉村振興】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要把握三個“全”
編輯:admin 時間:2023-12-01 06:16
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貫徹落實這一要求,我們需要認真分析“全方位”的價值意義,系統闡釋糧食安全所涉領域及動態安全實現方式,確保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注重全社會各方主體參與糧食安全保障
在全社會意義上,“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需要注重各方主體的參與。這主要歸結于全民糧食安全保障法治意識的樹立與提升,以及黨政同責、黨政共抓工作機制的確立與深化。
一方面,提升全民糧食安全保障法治意識具有重要意義。國家糧源充足,每一個公民也都能更好地享受這份安全保障。而居于受保護地位的公民若廣泛樹立糧食安全保障法治意識,自覺維護糧食安全,則可以匯全民之力促進國家糧食安全。此前,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糧食節約行動方案》,就進一步提出節糧減損宣傳教育引導的重要性與具體措施。可見,在確保糧食安全方面,公民主體性已經得到高度重視,公民法治意識提升已成為重要施政目標。
另一方面,在強調公民個體參與的同時,國家力量必須持續發揮更為堅實的保障作用,具體體現為建立與深化糧食安全黨政同責、黨政共抓的工作機制。
全領域系統性提升糧食安全系數
糧食安全的系統性詮釋涉及糧食生產、流通、儲備、消費等領域,通過全面明確各領域的重點任務和重要措施,將有助于夯實糧食安全根基,全面提升我國糧食安全系數。
糧食生產的保質保量是實現糧食安全的核心要求。面對我國糧食供應的緊平衡狀態與高質量要求,要依法實施“藏糧于地”戰略,嚴守18億畝耕地紅線,同時重視黑土地等耕地質量保護和提升與高標準農田建設。要依法推進“藏糧于技”戰略,不斷突破糧食作物育種技術并加以推廣,推進農業機械化、信息化、智能化,全面提升農業科技水平。
糧食流通的順暢平穩是實現糧食安全的中心環節。糧食流通領域作為連接生產端與消費端的橋梁,是解決糧食供應與消費需求時間、地域差別的關鍵。目前,糧食流通領域的重點任務可歸納為漸進市場化與重視國際化。漸進市場化,既要強調國有企業與各類所有制市場主體平等參與市場競爭,也要求糧食行業協會發揮自律與軟監管作用。重視國際化,要開展更謹慎、廣泛的國際合作,注重跨國企業與海外耕地建設,形成海外糧食供應鏈,運用好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更好配合“以我為主”方針。
糧食儲備的充足機動是實現糧食安全之特殊重點。我國糧食儲備制度建設以《中央儲備糧管理條例》《糧食流通管理條例》為主體框架,主要目的是通過真實優質的儲備,科學有序吞吐糧食、穩定市場,以糧食安全為第一要務,具有非盈利傾向。對于糧食儲備,應進行合理市場化改革,充分利用市場機制實現自我運作,為政府財政減負。
糧食消費的穩健充裕是實現糧食安全的檢驗終點。既要保障口糧消費絕對安全,也要重視糧食需求的多樣化、高質化趨勢,進一步構建糧食質量安全標準、監督與救濟體系。同時,也要關注糧食間接消費安全,包括飼用消費、工業消費、種子消費和損耗等,合理應對居民糧食消費轉型中的多樣化需求,實現廣泛意義上的糧食安全。
全過程精細化實現糧食動態安全
“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實際是探索實現糧食動態安全的過程,需要細化為各領域靜態“零部件”的打磨,再經由各環節、各方面的配合而形成整體安全運轉。故而,在“全過程”意義上,政策制度化、法治化是實現動態安全的必由之路。
糧食生產涉及典型的“投入—產出”過程,最重要的是人、財、物等要素的投入。“人”是指糧食生產的承擔者,要保證相當數量的種糧主體,以維持糧食增產穩產。因此,針對勞動力流失與糧食效益降低等情況,應高度重視農業經營適度規模化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財”是指糧食生產的資金支持。對此,應積極開拓金融渠道,解決種糧主體的融資困境。“物”的投入是糧食生產的核心環節。其中,土地作為所有生產要素的承載物,應成為首要保護與發展對象。
糧食流通的強流動性涉及很多環節,為提升收購、銷售、儲存、運輸、加工、進出口等過程性安全水平,應將關注點放置于“硬實力”與“軟實力”兩方面。增強糧食安全“硬實力”,主要涉及科技助推高標準糧倉建設、質量監督及檢測技術、高效物流系統、加工技術與設備等硬件保障;增強糧食安全“軟實力”,應專注制度設計的科學合理,確保糧食安全相關制度高效運行。
糧食消費承接最終消費者,是檢驗糧食安全的重要部分。在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反食品浪費法》等要求的同時,應結合群眾膳食營養結構的調整,在人民追求的更高品質用糧標準上理解糧食充裕。
來源:農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