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黨史學習】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經濟實踐
編輯:admin 時間:2023-10-12 06:19
井岡山斗爭時期,盡管戰爭環境相當殘酷、生活相當艱苦,但中國共產黨人始終堅持與人民群眾風雨同舟患難與共,始終堅持自力更生、艱苦創業,領導軍民一邊與反動軍隊進行軍事斗爭,一邊開展轟轟烈烈的經濟建設工作。革命根據地卓有成效的經濟建設不僅對武裝斗爭起到了重要的保證作用,而且成功解決了軍民“吃飯太難”的問題,使得紅軍部隊有了基本供給保障,從而探索出了一條局部割據條件下的經濟建設之路。
自力更生,大力開展農業生產
土地是農民的命根子。貧苦農民沒有土地,為了生存,只得租借地主的土地種糧食。因此,在井岡山斗爭初期,毛澤東和邊界黨組織就著手發動群眾,進行土地分配。后來還出臺《井岡山土地法》來為廣大農民謀利益。
1928年5月,朱德下到葛田領導土地分配工作,發現翻身的農民分得土地后,出于階級友愛的感情,有的彼此換工,有的將勞力和耕牛互相調劑。朱德贊揚說:“這種做法好!”朱德經請示軍委同意后,與三十一團參謀長到葛田,機槍連連長馮明宗到茅坪壩上,10月至12月,二十八團二營六連黨代表趙爾陸到柏路,分別帶領紅軍深入農村參加農業生產勞動。群眾把這種自覺自愿的幫工隊伍親切地稱為“幫工隊”。不久,這種做法得以推廣。
為進一步調動群眾的生產積極性,黨組織和政府大都制定了惠農利民制度。如,寧岡第三區第八鄉蘇維埃政府發布的布告,就提出了“務須耕耘在前”,不得“自由拋荒”等具體要求,為了防止人為損害莊稼,特意指出“刻下谷熟之期,不準鵝鴨放田”。因方法得當,措施有力,極大地激發了民眾的生產積極性。1928年井岡山地區獲得了空前的大豐收。由原來受盡剝削的貧民到如今能填飽肚子,感恩的農民自然傾力支持革命。如遂川黃坳、下七區委(今屬井岡山)成立后,“領導群眾打土豪分田地,當年平均每人分到1畝田的青苗,農民生產積極性高漲,獲得糧食生產大豐收,區委對農民第一次實行不收租、不還債政策。翻身做主后的農民卻主動上交公糧,為紅軍提供糧食。”
積極發展制造業,促進物資交流
工農革命軍到井岡山不久,就開始籌辦簡易的修械所。沒有工具,沒有材料,更沒有機器,就利用鐵匠打鐵用的工具制造梭鏢、土銃,修理損壞的槍支,連打鐵用的木炭都是修械工人上山砍柴自己燒制。朱德率部上井岡山后,從湘南帶來了水口山的一批工人,通過互相學習,不斷摸索,提高了技術,使修械所發展了起來。
工農革命軍請來縫紉工人將繳獲的布匹制成衣物,并在此基礎上辦起了紅軍被服廠。因布料顏色不一,特別是穿著白棉布制作的衣服打仗易暴露目標,為統一服裝的顏色,被服廠在茅坪開辦了一個小染坊,工人們想出用稻草灰以及一些黃梔子、牛眼子的汁液制成的原料和白布一同熬煮、浸染成灰色。此后,便有了“清一色”的灰布軍裝。被服廠除生產制作衣服外,還會用邊角料制作綁帶、干糧米袋等,為解決紅軍的被裝及軍需等問題作出了貢獻。
1928年5月,黨組織和湘贛邊界工農兵蘇維埃政府開始在民間首飾、銀具鑄造加工作坊的基礎上成立紅軍造幣廠。這種貨幣版面雖然粗糙但是成色足、信譽高。因此,它得以在湘贛邊界流通,群眾可以用它購買物資,促進商品流通。
保障商品流通,發展商品經濟
由國民黨反動派發動的經濟“貿易戰”中,直接讓革命根據地的群眾受苦的就是本地眾多農產品,如,竹木、油茶、手工業產品等不能運出去賣,需要從外地購入的食鹽、布匹、棉花等又無法運進來。經過有針對性的經濟斗爭,共產黨領導軍民解除了這些問題的困擾,使紅色政權得以穩固發展。
受“左”傾盲動主義思潮的影響,根據地中小商業一度受到打擊。對此,毛澤東親自走上街頭搞調查研究,找中小商人和百姓談心,了解圩場集市情況,針對性采取糾偏措施。據當年蘇維埃政府干部蘇蘭春回憶,毛澤東強調可以對中小商人籌些款項,但“籌款數字不大,采取評議的方法,讓他們根據自己的情況,自愿地拿出一部分錢來。同時宣布廢除苛捐雜稅,讓中小商人自由營業、有利可圖”。
開設公賣機構,兼顧社會和私營利益。如,1928年初,蘇維埃政府就在茅坪灘頭開設了一個公營藥店。這家藥店除為紅軍醫院提供中西藥材外,群眾有病也可以到這藥店買藥,生活特別困難的群眾,還可以憑鄉、村蘇維埃出具的證明免費購藥,大大方便了群眾;此外,蘇區工農兵蘇維埃政府還用打土豪籌到的錢款辦起了多家公賣商店。規定凡是來圩市經營買賣的群眾,都可以自由到公賣商店購買經過市場調查后統一標價的物品;凡使用紅軍和蘇維埃政府鑄造的銀圓,在公賣商店買東西均有優惠并優先供應;1928年五六月間,蘇維埃政府還在茅坪村、小井村、行洲村等地開設了公眾飯店,專門招待來往的蘇區工作人員,一般12個銅板就能吃一餐。1928年冬,軍民從茅坪、大隴一帶挑糧上黃洋界,路過茅坪時,大多數人都到公眾飯店吃飯,多時達幾百人。
改造創辦圩場,倡導買賣公平。1928年1月,毛澤東率領工農革命軍來到遂川縣草林圩,在采取的革命措施中有一條是打土豪、護商家、砸稅卡,奪回圩場經營權。正因為措施得力,加之經過工農革命軍的宣傳和實際行動的影響,不到十天,蕭條冷落的草林圩很快就充滿活力。毛澤東后來在《井岡山的斗爭》中欣喜地寫道:“草林圩上逢圩(日中為市,三天一次),到圩兩萬人,為從來所未有。”受此鼓勵,1928年5月,毛澤東等決定在靠近湖南酃縣邊境的寧岡大隴再開辦一個紅色圩場,使得原本偏僻的鄉村,頓時呈現出一派市場繁榮生意興隆的景象。
黨組織和蘇維埃政府設法在原先開辟的秘密交通線的基礎上,組織設立采辦處、交換所、運輸站,使群眾能把糧食、茶油、蓑衣、棕、竹、木運到江西永新、遂川、泰和、湖南酃縣等地交易,并從這些地方換回日用必需品來圩場集市進行買賣,從而緩解了紅色割據區域人民物質生活的困難。
來源:中國組織人事報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