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黨史學習】木刻橫匾見證蘇區革命政權
編輯:admin 時間:2023-06-01 06:27
在古田會議紀念館展廳里,陳列著一塊珍貴的牌匾。該牌匾為青蓮色漆木板,用行書橫式陽刻有“苧園鄉蘇維埃政府”字樣,古銅色漆描字。經過歲月的洗禮,如今牌匾油漆已脫落,色彩斑駁,但它卻是苧園人民在蘇維埃政府領導下打土豪、分田地、擁軍支前的有力見證,對研究閩西蘇區政權建設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
苧園村是上杭古田鎮西北方向的一個村落,與連城縣廟前鎮接壤。土地革命時期,苧園村屬上杭北四區管轄。1928年11月底,福建省委候補書記羅明在上杭蘇家坡主持召開北四區黨員會議,傳達黨的“六大”精神。會上,時任閩西紅7軍第19師第58團團長傅柏翠匯報了北四區武裝斗爭取得的一系列勝利;羅明充分肯定了北四區的武裝斗爭形勢,傳達了同閩西特委商定的閩西斗爭的總策略,指示要盡快建立鄉村蘇維埃政權,并先行組編一個小型的骨干武裝隊伍,暫定名為紅軍教導隊。
遵照指示,傅柏翠領導北四區人民逐步實施閩西斗爭的總策略,從現有武裝部隊中挑選能堅持斗爭的30余名青壯年組編教導隊,并施以教育和訓練。這支紅軍教導隊在傅柏翠親自率領下,經過幾次戰斗的鍛煉,逐漸成長壯大,后來成為紅軍第59團編入紅4軍第4縱隊的骨干力量。
1928年12月后,北四區整個區域連成一片,黨的組織及農會、少先隊、兒童團等群眾團體陸續恢復。受北四區影響的相鄰各區鄉:北五區的古田榮屋、賴坊;北二區的白砂、朋背;連城縣下南區的豐頭、廟前;龍巖縣的于廬、大河坑等地農民的革命熱情被充分調動,逐步發展成秘密的革命組織,為后來的武裝暴動,及進行土地革命打下一定基礎。
1929年3月,紅4軍主力首次入閩,在長汀的長嶺寨擊潰國民黨福建省防軍第2混成旅,殲敵2000余人,乘勝攻占了長汀,給了閩西群眾極大的鼓舞,推動了閩西革命形勢的發展。上杭各區鄉黨組織和農會由秘密活動轉向公開斗爭,北四區各鄉先后成立了蘇維埃政府。3月下旬,苧園人民在張氏宗祠門前大坪宣布成立鄉蘇維埃政府,推舉隨傅柏翠參加過蛟洋暴動的張耀軒為主席。蘇維埃政府辦公地點就設在張氏宗祠。
5月,毛澤東、朱德率領紅4軍二次入閩,策動工農武裝暴動,開辟閩西革命根據地。20日清晨,紅4軍主力進抵汀江渡口水口后,毛澤東、朱德派前委委員宋裕和先行出發,將一封信送中共閩西特委書記鄧子恢,告知紅4軍正向閩西縱深區域進發,特委須做好策應準備,并令其于22日趕到上杭蛟洋,商討擊退尾追入閩的贛軍李文彬部之計;另一封信送閩西地方武裝負責人曾省吾等,要他們在5月21日趕到連城廟前,商量行動計劃。
21日晚,毛澤東、朱德在廟前孔清祠接見應約前來與紅4軍聯系的閩西地方武裝負責人曾省吾、傅柏翠等,在聽取他們匯報關于杭、永、巖等閩西幾個縣的革命斗爭形勢和有關敵人的情況后,決定紅4軍暫時不去攻打長汀,而要乘敵不備,襲取龍巖,再見機行動;還指示曾省吾、傅柏翠做好后方敵情偵察和協同作戰工作,蛟洋的地方武裝須在苧園、爛石峽阻擊尾追紅4軍之贛軍李文彬部,拖住敵人,待攻克龍巖后,再將李文彬部引到永定殲滅之。
當天夜里,傅柏翠和曾省吾趕回苧園,星夜組織教導隊、蘇維埃政府負責人開展工作。5月22日,紅4軍經連城縣廟前鎮首次進入苧園村,苧園因此也成為“紅4軍入杭第一村”。此時,紅軍教導隊已全副武裝,發動當地群眾300多人,揚旗列隊,夾道歡迎紅軍。
看到如此熱鬧的場面,紅4軍指戰員士氣旺盛,邁著整齊的步伐,不斷向歡迎隊伍致謝。毛澤東沒有騎馬,他同指戰員一樣,身背米袋和雨傘走在隊伍中,向群眾頻頻招手致意。朱德在歡迎隊伍前跳下馬,踏上田埂向群眾做了一個簡短的講話,鼓勵大家加強團結,堅持斗爭。部隊作短暫停頓后,加快步伐繼續向古田方向前進。
紅4軍的到來,揭開了苧園人民投身偉大革命事業的序幕。此后,在蘇維埃政府的帶領下,苧園人民開展了轟轟烈烈的打土豪、分田地斗爭。古田會議前后,鄉蘇維埃政府還組織群眾積極開展生產支前,支援和配合紅軍作戰。
1964至1965年間,在苧園貧農社員張上純家,有人偶然發現天花板上放置的一塊門扇,其上依稀有字跡。經擦拭辨認,原來是一塊刻有“苧園鄉蘇維埃政府”字樣的木牌匾。隨后,這塊珍貴的牌匾被收入古田會議紀念館保管,現為國家二級文物。
來源:中國軍網-解放軍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