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黨史學習】瓦解敵軍的“高樹勛運動”
編輯:admin 時間:2023-05-18 06:19
1945年10月30日,國民黨軍第11戰區副司令長官兼新編第8軍軍長高樹勛率部在邯鄲馬頭鎮宣布起義,為粉碎蔣介石打通平漢線的戰略企圖起了重要作用,也開啟了我軍解放戰爭時期“政治仗”的序幕。隨后開展的“高樹勛運動”,有效地貫徹了瓦解敵軍的政治工作原則,激勵了部分國民黨軍官兵在前線起義,為奪取解放戰爭的勝利創造了有利條件。
一
1945年8月抗戰勝利后,蔣介石統治集團不顧全國人民的反對,蓄謀發動內戰,調集大批軍隊搶占戰略要點和交通要道,欲分割包圍我解放區。國民黨軍第2戰區司令長官閻錫山積極執行蔣介石的命令,充當內戰的急先鋒,命令所屬的第19軍等部隊1.7萬余人搶占長治地區6座縣城,又增調2個軍6個師向南侵犯,直接威脅晉冀魯豫解放區的安全。9月10日至10月12日,晉冀魯豫軍區部隊對閻錫山部隊發起反擊,取得殲敵3.5萬人的勝利。
上黨戰役后,蔣介石又派國民黨軍第11戰區孫連仲的第30、第40軍和新編第8軍約4.5萬人,在副司令長官高樹勛、馬法五率領下于河南新鄉集結,企圖打通平漢線后繼續北上。
平漢鐵路是貫穿南北的大動脈,如果被打通,將嚴重影響中共中央“向北發展,向南防御”戰略的推進。為遲滯國民黨軍隊北上,中共中央指示劉伯承、鄧小平親臨指揮,并強調“這個戰役的勝負,關系全局極為重大”。
劉、鄧審時度勢,制定了“政治仗”與“軍事仗”相結合的作戰方針,確定新編第8軍軍長高樹勛為“政治仗”的突破口。
二
高樹勛屬西北軍系,在蔣介石重嫡系輕雜牌軍的傾向下,長期受到排擠,反蔣情緒濃重。他曾在我軍幫助下幾次脫險,對我黨和軍隊心存敬佩。
1945年8月,高樹勛派參議王定南(中共地下黨員)奔赴太行,希望與共產黨、八路軍建立聯系。9月中旬,劉伯承和鄧小平在黎城縣向王定南詳細了解了高樹勛的情況,決定組成以晉冀魯豫軍區參議室主任申伯純為首的爭取高樹勛工作組。
19日,劉、鄧致電中共中央軍委,報告高樹勛愿與中共合作的意向,同時提出:“要充分利用他們與蔣矛盾,爭取中立,以便專力對蔣。”21日,中共中央書記處復電同意。
9月底,國民黨軍第30軍、第40軍、新編第8軍等先后到達河南新鄉,加緊北犯準備。高樹勛打算率新編第8軍單獨北進,并于10月初派王定南帶信面見劉、鄧。在信中,高樹勛表示全國正需要真正之團結,以建立現代民主國家,希望奉命挺進石家莊的沿途,得到我軍支持。同時,他通過王定南向我軍提供了國民黨軍隊華北作戰的有關情報。
10月8日,劉、鄧指示申伯純并報中央軍委,提出對高樹勛采用爭取中立的方針,并經過他聯絡西北軍,建立反蔣統一戰線;如果只是高樹勛部北上,可放過,但需按我軍指定路線。10日,中央軍委復電劉、鄧:“要和高樹勛商談,應以一切辦法推遲其北進,而不宜予以北進。如其在反蔣行動上有所表現,我當可予以適當之援助。”
14日,蔣介石命令國民黨軍第11戰區出發北上。17日,中共中央致電晉冀魯豫中央局諸同志,指示運用上黨戰役經驗組織好平漢戰役。晉冀魯豫軍區集中第1、第2、第3縱隊及太行、冀南、冀魯豫3個軍區共6萬人,另外動員10萬民兵,決定對敵軍給予嚴厲打擊。25日,晉冀魯豫軍區參戰部隊已將國民黨軍第30軍、第40軍、新編第8軍全部包圍在漳河以北、邯鄲以南的袋形戰場。
26日,劉、鄧再次會見王定南。鄧小平明確表示,黨中央指示要阻止國民黨軍隊繼續北上,望高樹勛將軍就地起義,配合我軍完成任務。劉伯承強調,當前正是擺脫蔣介石集團、走向革命的大好時機,希望高樹勛當機立斷。
王定南緊急趕到馬頭鎮向高樹勛傳達劉、鄧意見。此時,新編第8軍被我軍圍困,內缺水糧、外缺增援,軍心不穩、士氣低落。高樹勛深知繼續打下去可能全軍覆沒,同意就地起義。
27日,劉、鄧派晉冀魯豫軍區參謀長李達前往商談起義事宜。李達與高樹勛是西北軍舊友,他向高樹勛詳細分析了目前形勢,以“五原誓師”“寧都起義”等激勵高樹勛加入人民陣營中來。聽了李達的話,高樹勛打消了顧慮,當即表示:新8軍同意起義。高樹勛又提到起義部隊的番號、起義官兵的安置等問題。李達答應向劉伯承、鄧小平報告后,一定妥善加以解決。28日,劉、鄧聽李達匯報了爭取高樹勛起義的情況,當即寫信給高樹勛,對他準備退出內戰、宣布起義的行動表示歡迎。為消除高樹勛的后顧之憂,劉、鄧妥善安排新編第8軍軍官家屬及時轉移。同時,原定于28日夜進攻新編第8軍的計劃改為佯攻,集中力量攻擊第40軍,鉗制第30軍。
30日晚,高樹勛率國民黨軍新編第8軍在河北邯鄲馬頭鎮宣布戰場起義,以通電形式向全國發出《停止內戰團結建國的起義宣言》,宣布脫離國民黨陣營,退出內戰前線。高樹勛起義導致敵軍兵力驟減,部署出現缺口,軍心動搖,大部被殲,平漢戰役勝利結束。11月1日,中共中央軍委致電劉、鄧:“高樹勛起義意義甚大。”2日,毛澤東、朱德致電劉、鄧轉高樹勛:“聞兄率部起義,反對內戰,主張和平,凡屬血氣之倫,莫不同聲擁護。特電馳賀,即頌戎綏。”
三
11月4日,中央軍委發電《對西北系和東北系部隊展開軍運工作》。晉冀魯豫中央局為擴大高樹勛起義的政治影響,向全區黨政軍民發出通知,要求采取張貼標語、口頭宣傳等形式,特別是在敵軍行進線路上,廣泛宣傳高樹勛起義行動。12日,中共中央發出《關于擴大邯鄲起義宣傳給各局、各區黨委的指示》:“中央決定,在全國范圍內擴大邯鄲起義的宣傳,從國民黨在內戰中的致命弱點上來痛擊國民黨,瓦解國民黨軍隊,促成第二個、第三個邯鄲起義的爆發,制止內戰的無限期延長。”
12月15日,毛澤東為中共中央起草的《一九四六年解放區工作的方針》中正式提出開展“高樹勛運動”,并明確指出:“為著粉碎國民黨的進攻,我黨必須對一切準備進攻和正在進攻的國民黨軍隊進行分化的工作。一方面,由我軍對國民黨軍隊進行公開的廣大的政治宣傳和政治攻勢,以瓦解國民黨內戰軍的戰斗意志。另一方面,須從國民黨軍隊內部去準備和組織起義,開展高樹勛運動,使大量國民黨軍隊在戰爭緊急關頭,仿照高樹勛榜樣,站到人民方面來,反對內戰,主張和平。”1946年5月22日,針對國民黨即將發動全面內戰的情況,中共中央發出了《關于迅速積極開展國軍工作》的指示:“全國性內戰危機十分嚴重,各地應根據中央指示,迅速積極開展國軍工作,開展高樹勛運動,以便能配合軍事上的自衛斗爭,粉碎國民黨的內戰陰謀。”
以瓦解敵軍為目標的“高樹勛運動”在全黨全軍迅速展開。一是各地依照中央指示設置專門部門;二是進行全面動員,配合軍事打擊,有打有拉,逐步爭取;三是制定和嚴格執行對起義部隊、人員和俘虜的政策。
10月30日,朱德在《解放日報》發表《祝高樹勛將軍起義一周年》,號召國民黨廣大官兵仿效高樹勛,站到人民一邊。文章指出:“高樹勛運動已經成為國民黨陸海空軍中一切有愛國心有良心的廣大官兵的旗幟,成為人民在自衛戰爭中戰勝反動派而實現國家的獨立、和平、民主的重要因素之一……我相信高樹勛運動今后必然會得到更大的發展,必然會與解放區軍民的抵抗,蔣管區人民的民主運動鼎足而三,這三個潮流匯合一起,必然會直接造成反動派的軍事失敗,有效地恢復全國的和平。”
在高樹勛運動的帶動下,除邯鄲戰役中爭取新編第8軍起義外,在這一階段共有30余起11萬人起義或投誠,給國民黨的內戰政策以沉重打擊,對人民軍隊的勝利起了積極配合作用,也為全面內戰爆發后繼續爭取國民黨軍起義、投誠打下一定基礎。
來源:解放軍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