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鄉村振興】多措并舉全面推進鄉村振興
編輯:admin 時間:2023-04-26 06:57
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建設農業強國,需以愚公移山的志氣、滴水穿石的毅力,堅定不移保障農業農村優先發展。
堅定推進農田建設和種業振興,保障糧食安全。保障糧食安全是建設農業強國的必要條件,要繼續深入貫徹“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在保證高標準農田建設數量的同時,進一步推進高標準農田的改造提升。更新改造農田基礎設施,探索高標準農田管護模式,防止地力下降,保證“糧田”為“良田”。加強耕地質量監測與調查,推廣保護性耕作,推進耕地休養生息,著力提升耕地質量。推進種業振興一方面要持續進行種質資源的精準識別與保護,完善重要種子產品資源庫;另一方面要繼續聚焦良種繁育,有效保障良種供應,全面提升良種化水平。在技術創新上,要著力開展“卡脖子”技術攻關,力爭在前沿技術領域取得突破,加大對原始育種創新成果的保護,推動我國由種業大國向種業強國轉變。
繼續優化貿易結構,保障農產品供給。完善農產品貿易戰略布局,拓寬貿易渠道,發揮區域市場的重要作用。深化與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及“一帶一路”倡議國家和地區的農產品經貿關系,打造包括倉儲和物流運輸環節的貿易全鏈條,不斷拓展農產品貿易空間。在進口方面,要拓寬進口渠道,推動農產品進口市場多元化,以分散風險,避免供應鏈斷裂,保障重要農產品供給。在出口方面,要培育農產品國際競爭優勢,提升農產品貿易條件。通過推動生產規模化、標準化,不斷提升農產品質量。要堅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提供公共服務支持企業打造農產品品牌并進行國際營銷,以質量為基礎,以品牌為引領,推動優勢農產品出口,不斷開拓國際市場,拓展增值空間,增強我國農業在全球競爭中的市場影響力。
立足農業高質量發展,大力推進農業社會化服務。實踐證明,農業社會化服務能夠通過擴大生產規模和規范作業促進先進農業綠色技術的使用。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需切實完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有效實現小農戶與現代農業的有機銜接。更好發揮農業社會化服務在農業生產中的作用,一要進一步加強農業基礎服務水平,通過加大農業投入科技含量、提升農民專業素養以及建設農業基礎服務站點等方式為農業提供更加先進和多元化的服務模式。二要提高農業社會化服務質量,增強農戶參與社會化服務的積極性,使廣大農戶既能參與農業生產過程又能保證農業生產效率。三要持續加強對農村地區的金融投入,農業社會化服務旨在為廣大農民在生產過程中提供高效的服務。為保證農業社會化服務質量,應提供足夠的資金支撐,確保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健康發展。
加大數字鄉村建設投入,完善商品服務網絡體系。數字鄉村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突破口,也是建設數字中國的重要內容。因此,一要加大數字鄉村建設投入力度,提升鄉村信息基礎設施。保障農業農村優先發展,需加大基礎設施投入,信息基礎設施是其中的重要內容。迫切需要補齊鄉村信息基礎設施短板,建立和完善鄉村信息化服務體系,加快縮小城鄉數字鴻溝。同時,加強農民互聯網能力教育培訓,推進數字普惠金融和土地流轉等活動的線上交易,拓展數字技術在農業農村領域的應用場景。二要構建高效的現代商品服務網絡體系。搭建農村物流信息平臺,以互聯網和信息技術為核心完善縣鄉村三級物流體系,促進供應鏈全流程體系信息化、可視化,降低配送損耗及成本,降低流通環節產生的交易成本,避免要素配置和產品流通的效率損失。
促進非農就業和返鄉創業,保障收入持續穩步增長。暢通城鄉要素流動是實現鄉村振興的重要條件。一方面,應繼續穩步推進農村勞動力非農就業,加大對農民特別是脫貧農戶的技能培訓力度,強化就業指導服務,促進農村勞動力非農就業。另一方面,應創造條件促進返鄉創業,扭轉城鄉之間要素單向流動的格局。目前全國各類返鄉入鄉創業人員超過1000萬人。通過吸引創業人才、強化創業服務、建設創業園區,以及土地、稅收優惠支持等手段,促進返鄉創業。除保證經營凈收入和工資性收入的增長,還要促進農村居民財產凈收入和轉移凈收入的增長。需提升農村居民財產凈收入水平,落實農業農村各項補貼政策,保障收入持續穩步增長。
繼續深化農村改革,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要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和共同富裕目標,需進一步深化農村改革,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一是繼續深化農村改革。完善農村經營制度,創新農業經營體制機制,并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把強化集體所有制根基、保障和實現農民集體成員權利同激活資源要素統一起來,搞好農村集體資源資產的權利分置和權能完善,讓廣大農民在改革中分享更多成果。二是提升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經營管理能力,壯大農村集體經濟。加大財政支持,多部門聯手對農村集體經濟活動實施稅收優惠。一方面,切實減免農村集體資產轉移和變更時涉及的增值稅和所得稅,以及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經營過程中的稅費,并對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負擔的公益性、福利性開支和社會保障支出實施稅收抵扣政策,保證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輕裝上陣。另一方面,加大創新金融支持政策,提高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資金融通能力。
來源: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