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黨史學習】豫皖蘇邊區抗日根據地
編輯:admin 時間:2023-02-14 06:18
徐州失守后,中共河南省委派出大批黨員、干部分赴豫東敵后,組織人民武裝,開展抗日游擊戰爭。1938年9月2日,周恩來、葉劍英指示河南省委,將武裝斗爭的重心移向豫東,創造豫皖蘇魯邊區的新局面。遵照這一指示,彭雪楓率領新成立的新四軍游擊支隊一部370余人,從確山縣竹溝鎮開赴豫東敵后,在西華縣杜崗與吳芝圃、蕭望東率領的兩支武裝會合并進行整編。新四軍游擊支隊轄有3個大隊,共945人,彭雪楓任司令員兼政治委員,吳芝圃任副司令員,張震任參謀長,蕭望東任政治部主任。10月24日,游擊支隊東渡新黃河(史稱黃泛區),進入豫東敵后。27日,游擊支隊在淮陽竇樓迎戰日軍騎兵小分隊,斃敵10余人,首戰告捷。游擊支隊繼而挺進雎(縣)杞(縣)地區,初步打開了豫東的抗戰局面。
1939年初,彭雪楓率游擊支隊東征,進入亳(縣)北、永(城)西、商(邱)南地區作戰。3月,游擊支隊在蕭(縣)宿(縣)地區與八路軍蘇魯豫支隊會合,相互配合,廣泛開展抗日游擊戰爭。隨著新區的開辟,為加強地方黨的領導,1939年3月,中共豫皖邊省委在永城書案店成立,書記張愛萍,副書記吳芝圃。后改稱為豫皖蘇邊區黨委,書記吳芝圃。1939年11月,中共中央中原局書記劉少奇抵達新四軍游擊支隊司令部所在地——渦北新興集,傳達了黨中央關于放手創立抗日根據地的指示,并對豫皖蘇邊區黨政軍工作作了部署。隨后,豫皖蘇邊區抗日民主政權——豫皖蘇邊區聯防委員會成立,吳芝圃任主任。到1939年底,新四軍游擊支隊發展到1.7萬余人。至此,豫皖蘇邊區抗日根據地已初具規模。
1940年2月,游擊支隊正式改稱為新四軍第六支隊。6月下旬,黃克誠遵照中央軍委指示,率八路軍5個團南下豫皖蘇邊區,與新四軍第六支隊合編為第十八集團軍第四縱隊,彭雪楓任司令員,黃克誠任政治委員。8月初,黃克誠奉命率3個團東進皖東北地區后,第四縱隊遂整編為3個旅,執行向西防御的任務。9月初,彭雪楓率縱隊主力進入淮上地區(在鳳臺以北、蒙城以東、宿縣以西廣大地區),發動群眾,打擊日、偽軍,收復失地,開辟了淮上根據地。此時,豫皖蘇邊區抗日根據地東自津浦鐵路,西至新黃河,南跨渦河,北達隴海鐵路,面積為1萬多平方公里,人口300多萬。根據地進入鼎盛時期。
1940年10月,國民黨頑固派掀起第二次反共高潮,蔣介石調集湯恩伯集團軍10萬余兵力,大舉進犯豫皖蘇邊區,新四軍第四師奮起自衛反擊,經過3個月的艱苦的反磨擦斗爭,終因寡不敵眾,第四師主力部隊和豫皖蘇邊區黨政干部于1941年5月奉命離開豫皖蘇邊區抗日根據地,轉移到皖東北地區,開展創建淮北蘇皖邊區抗日根據地的斗爭。
來源:“學習強國”學習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