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鄉村振興】畫家攜手農民 畫出鄉村振興模樣
編輯:admin 時間:2023-01-29 05:51
“嘖嘖,畫得真好啊!”1月26日,50歲的余善蘭來到忠縣磨子鄉農民畫室作畫,吸引了不少村民“打望”,他們的眼神里充滿了震驚和贊嘆。在大家印象中,余善蘭就是鄉里一個會種地、看娃、做飯的農家婦女,沒想到還能畫畫。
今年春節,“磨子土家畫鄉”農民畫室儼然成為網紅打卡地,場鎮周邊的村民紛紛前來一睹當地農民畫作的風采。盤旋的立交橋、豐收的果園、漂亮的院落……看著畫作,大家紛紛點贊:“他們,畫出了鄉村振興的模樣!”
畫家進村培訓農民畫工
“你這手藝找誰學的?”現場有人問。
余善蘭回答:“李老師教我們畫的,他是畫家哦!”
余善蘭口里的“李老師”名叫李毅力,是重慶民盟畫院院長、重慶群眾藝術館研究館員。他與余善蘭的師生緣還得從兩年前說起。
2021年,磨子土家族鄉被確定為市級鄉村振興重點幫扶鄉鎮,市紀委監委幫扶集團聯系幫扶。作為成員單位,李毅力所在的民盟市委會決定因地制宜打造“磨子土家畫鄉”鄉村振興項目,培養農民畫工。
磨子鄉是忠縣唯一的少數民族鄉,土家刺繡和石雕等繪畫元素積淀豐厚。李毅力稱,這是一個很好的文化振興項目,土家村民具有繪畫基礎,能刺繡就能繪畫。
“李老師這話讓我有了信心。”余善蘭說,自己沒上過學,但喜歡繡土家刺繡,便鼓足勇氣報了名。
隨后,69歲的唐興元夫婦也報了名。老唐當過民辦教師,一直喜歡繪畫,“抓住這個機會圓了我的夢。”
就這樣,全鄉先后有100多名土家族農民報名學畫畫。民盟市委會、市群眾藝術館、市美術家協會等隨即組建專家團隊定期到磨子鄉“送教”,李毅力更是常駐磨子鄉挖掘土家文化和民族民間藝術,開展畫工培訓。
“還招學員不?”畫室里,看著墻上生動有趣的作品,很多人也有了學繪畫的想法。大家請余善蘭幫忙報名,很快得到回話,“李老師節后就到磨子鄉開班!”
畫出鄉村振興新面貌
“學畫難不?”有人擔憂學不會。余善蘭笑了笑,指著一幅名叫《五彩坡》的作品告訴大家,“這是我的第一幅畫。這是西瓜園,那是養魚塘,勒是玉米地……”大家圍著畫仔細看,突然,有人驚喜發現:“這就是你家后院看出去的坡地嘛!”余善蘭說:“對頭!五彩坡是李老師取的名兒。”
人群中有人感嘆,沒想到過去的撂荒地、荒坡坡,如今遍地是產業。
“猜猜我這是畫的哪兒?”唐興元把大家引到他的作品《新路通遠方》前。有人立即就認了出來:“這就是我們磨子高速立交!”
旁邊,劉銀的《竹山新路》、余勝的《順風到我家》同樣吸引了大家。幾幅畫讓大家想起了往事。過去,從磨子鄉乘車到忠縣縣城,山路彎曲顛簸,單程就要兩個小時。如今,高速公路不僅通到了鄉里,公路也修到了院落,快遞送到了家門口。
王翠瓊的《蓮蓮有魚》、謝小菊的《我們的民宿》、陳菊香的《筍嫩竹子高》、劉光祥的《晨練》……熟悉的場景、熟悉的故事,讓大家越看越激動。
“每一幅畫都是身邊的人、身邊的事。”唐興元說,這些都是幫扶集團的黨員干部扎根磨子鄉帶來的變化。他告訴參觀的村民:“大家都可以來畫畫鄉村振興新面貌。”
繪畫成了農民“拿手活兒”
“這畫上電視了嘛!”突然,有人回憶起前不久在電視上看到過余善蘭和她的《五彩坡》,“你還接受了記者采訪!”
這事發生在1月10日。當天,忠縣磨子土家族鄉農民畫作品展在重慶市群眾藝術館開展。開幕式上,重慶市美術家協會為“忠縣磨子土家畫鄉”授牌,李毅力被聘為“磨子土家畫鄉首席指導專家”。
“農民吃上‘文化飯’,繪畫成了‘拿手活兒’。”磨子鄉黨委書記盧東海介紹,目前全鄉培訓畫工學員100余人,有70多歲的老人,也有20多歲的大學畢業生,有殘疾青年,也有留守婦女;另外,培養骨干農民畫工10余人,“從開始握不住筆到后來自信落筆,磨子農民畫品牌特色逐漸形成。”
去年10月,磨子鄉農民畫作品開始線上銷售,已陸續收到百余件訂單。
“鄉村振興,文化為魂。”市紀委監委幫扶集團駐磨子鄉工作隊隊長嚴正表示,“磨子土家畫鄉”鄉村振興項目,引導農民畫工們用繪畫語言詮釋美好生活,讓農民群眾成為鄉村文化振興的創造者、參與者、受益者,提振了村民的精氣神,增強了凝聚力。
來源:重慶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