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黨史學習】 《中國蘇維埃中央政府、中國共產黨中央為抗日救國告全體同胞書》
編輯:admin 時間:2022-08-04 06:25
《中國蘇維埃中央政府、中國共產黨中央為抗日救國告全體同胞書》即“八一宣言”,1935年8月1日,由王明(陳紹禹)任團長的中共駐共產國際代表團草擬的一份文件。10月1日,宣言正式以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政府和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的名義在法國巴黎出版的《救國報》上發表。
1935年7月25日至8月20日,共產國際第七次代表大會在莫斯科舉行。季米特洛夫在《關于法西斯的進攻以及共產國際在爭取工人階級團結起來反對法西斯的斗爭中的任務》報告中提出,在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國家,共產黨和工人階級的首要任務,在于建立廣泛的反帝民族統一戰線,為驅逐帝國主義和爭取國家獨立而斗爭。此次大會把建立最廣泛的世界反法西斯統一戰線作為各國共產黨的基本策略。王明在會上代表中共駐共產國際代表團作了關于建立反帝統一戰線問題的發言。
“八一宣言”是根據華北事變以來民族危機加深的形勢和共產國際七大精神作出的。它首先分析了由于日本的侵略和蔣介石國民黨政府的不抵抗政策所造成的緊迫形勢,揭露了日本加緊侵吞華北和國民黨政府對日妥協的面目,指出中華民族已處在生死存亡的危急關頭,抗日救國是全體中國人面臨的首要任務。其次,宣言明確提出“抗日則生,不抗日則死,抗日救國,已成為每個同胞的神圣天職”。再次,宣言強調,大敵當前,我們唯有聯合起來,共抗強敵。現在,我們要建立包括上層在內的統一戰線,擴大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范圍。最后,宣言呼吁全國各黨派、各軍隊、各界同胞,無論過去和現在有任何政見和利害的不同,有任何敵對行動,都應當有“兄弟鬩于墻外御其侮”的真誠覺悟,捐棄前嫌,停止內戰,集中一切國力去為抗日而奮斗,真正做到“有錢的出錢,有槍的出槍,有糧的出糧,有力的出力,有專門技能的貢獻專門技能”。宣言公開宣告,只要國民黨軍隊停止進攻蘇區,實行對日作戰,紅軍愿立刻與之攜手,共同救國。宣言建議一切愿意參加抗日救國的黨派、團體、名流學者、政治家和地方軍政機關進行談判,共同成立國防政府;在國防政府領導下,一切抗日軍隊組成統一的抗日聯軍。宣言明確表示:中華蘇維埃政府和中國共產黨愿意做國防政府的發起人,工農紅軍首先加入抗日聯軍,以盡抗日救國的天職。宣言最后提出了抗日救國十大綱領。
“八一宣言”突出強調中日民族矛盾已成為國內的主要矛盾,為此,提出抗日救國是中國人民首要任務的政治主張。宣言初步糾正了在黨內存在的“左”傾關門主義錯誤,提出了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主張,并指出應擴大抗日民族統一戰線陣營的范圍。宣言的制定與發表表明中國共產黨的政治策略開始發生新的轉變。
“八一宣言”公布時,中共中央正在長征途中,并未獲悉宣言的內容。但迫于民族危機的加重,中共中央在同年11月13日發布的《為日本帝國主義并吞華北及蔣介石出賣華北出賣中國宣言》表示,中國工農紅軍愿同一切抗日反蔣的中國人民與武裝隊伍聯合起來,反對日本帝國主義。11月中旬,中共駐共產國際代表團派張浩回到陜北,向中共中央傳達了共產國際關于建立廣泛的反法西斯統一戰線的精神和“八一宣言”的內容。這對中國共產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策略方針的制定,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隨后,中共中央在11月28日發表了與“八一宣言”內容基本相同的《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政府、中國工農紅軍革命軍事委員會抗日救國宣言》。
“八一宣言”連同中共中央11月13日、28日的兩個宣言,在社會各階層中引起強烈的反響,有力地推動了北平學生的一二·九運動和隨后全國范圍抗日救亡運動的高漲,為推動國共第二次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奠定了基礎。
來源:《馬克思主義大辭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