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北鄉村振興】湖北采用標準化種植“蘄艾”助力鄉村振興
編輯:武漢大學 時間:2021-10-14 10:25
采摘時間從端午節前后調整到每年6月上旬,土壤環境pH值呈弱酸性近中性為佳……嚴格按照標準化種植蘄艾,蘄艾產業帶動10萬人就業,其中艾灸師月平均收入可以達到6000元以上。
10月12日,在湖北省舉辦的2021年第52屆世界標準日活動上,湖北省道地中藥材標準化工作組副主任委員兼秘書長、中南民族大學藥學院教授萬定榮說,從蘄艾生產技術標準化開始,到最后走向市場,品質提升,才能創造品牌價值,帶動村民創收,“這也是通過標準化,帶動鄉村振興的一個例證。”
湖北省蘄春縣是“藥圣”李時珍的故鄉。從2014年開始,當地種植蘄艾剛起步。蘄春縣中醫藥產業發展中心副主任顧名揚介紹,最初有4家企業6位發起人,從業人員不到500人,蘄艾種植面積8萬畝,年產值不到5億元。
“但是,蘄艾孕育著希望。”顧名揚說,在蘄艾的生產鏈上,需要用標準來指導種植采摘生產,品質提升自然迎來品牌價值。
中南民族大學藥學院教授萬定榮就參與了蘄艾的相關標準制定。他帶領團隊,多次奔赴蘄春對蘄艾進行研究。通過大數據樣品,萬教授得出高品質蘄艾的相關科研成果。比如,傳統的端午節前后采摘蘄艾,改在6月上旬更好;適合種植蘄艾的土壤pH值,以弱酸性近中性為佳。
“在種植蘄艾時要避免使用化肥,如果使用化肥,蘄艾產量可以提高70%,但其總黃酮等主要成分則降低35%左右,蘄艾的品質就會降低。”萬教授說,我們不能只講產量而不要質量,只有質量好的蘄艾才能在市場上立足。
有了蘄艾的種植生產標準,蘄春種植戶開始嘗到甜頭。蘄春縣劉河鎮新鋪村黨支部書記張志剛說,全村目前有200多人從事蘄艾行業,種植面積達1550畝,按標準化改造種植,比如蘄艾種植時廂寬(壟寬)需要80厘米,溝深30厘米等。村民在做農活同時,幫助蘄艾種植戶鋤草、開溝,收入少的數千元,多的一兩萬元,蘄春縣拾珍太極蘄艾種植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張賀林年收入10多萬元。
顧名揚介紹,目前蘄春縣制艾企業有2752家,種植面積24.2萬畝,年總產值60億元,蘄艾產業帶動10萬人就業,包括蘄艾第一產業(種植戶)、第二產業(車間工人)、第三產業(銷售人員、艾灸師)等,其中艾灸師月平均收入超過6000元。
萬定榮教授說,用標準來規范蘄艾生產,蘄艾品質提高,其實就是標準直接或間接促進產業發展,助力鄉村振興。
在當天的世界標準日主題宣傳活動上,省市場監管局副局長宋少華說,標準就是企業和產品通向市場的通行證,湖北將繼續深入實施標準化戰略,促進湖北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