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武漢大學干部培訓——黨史人物,李漢俊一家四代與武漢大學的深厚情緣
編輯:武漢大學 時間:2021-08-24 09:20
8月13日凌晨,94歲的老黨員、中共一大代表李漢俊烈士的女兒、武漢大學離休教授李聲?老人與世長辭。7月下旬,李聲?之子、武漢大學動力與機械學院教授黃健完成了母親的心愿,將她多年辛苦積攢的50萬元存款捐給了武漢大學教育發展基金會。
李聲?
紅色血脈,薪火相傳。李漢俊的后人們繼承了他的革命事業,一家四代均在武大學習或工作過,續寫了與武漢大學的深厚情緣,李漢俊以及他的女兒、女婿、外孫、曾孫“四代同(學)堂”與武漢大學有奇緣。
第一代:李漢俊與武漢大學
李漢俊是中國共產黨和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的主要創始人之一,是最早把馬克思主義引入中國的革命先驅者之一。他早年留學日本,1918年從日本東京帝國大學畢業回國后在上海從事寫作、翻譯工作,傳播新文化及馬克思主義,1919至1921年分別在《新青年》等報刊上,發表有關文章(含譯文)90余篇;1920年與陳獨秀共同發起組織馬克思主義研究會和上海共產主義小組,同時創辦《勞動界》周刊,并赴武漢指導籌建武漢共產主義小組,1921年7月李漢俊作為上海共產主義小組的代表參加在上海召開的中共“一大”。1927年3月,李漢俊任中央農民運動講習所專職教員,主講“世界經濟狀況”“中國職工運動”。1927年4月,李漢俊任湖北省政府委員兼教育廳長。“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后,他旗幟鮮明地主張討伐蔣介石,以合法身份堅持與國民黨反動派作斗爭。
李漢俊在37年的生命中,有5年多的時間在武漢大學任教和工作。李漢俊1922年9月-1926年12月先后任教于國立武昌高等師范學校、國立武昌師范大學、國立武昌大學(以上皆是武漢大學前身)歷史社會學系,1924年2月擔任國立武昌師范大學歷史社會學系主任;1925年2月,在國立武昌大學師生聯席會議上擔任主席。李漢俊在校主講唯物史觀、社會學史等科目,在武昌師大創建歷史社會學研究會,他是我國高等院校中第一位把“唯物史觀”列為高校教材的教授。1926年5-10月,李漢俊擔任國立武昌大學校務維持會負責人。1926-1927年先后任國立武昌中山大學(武漢大學前身)籌備委員和大學委員,李漢俊在主持校務期間合并學科、廣納人才,積極謀求學校的進步與發展。同時,李漢俊理論聯合實際,積極領導學生參加愛國反帝運動,先后領導武昌高師、武昌中大的學生分別聲援了“二七”大罷工、武漢震寰紗廠工人運動,還代表學界外交委員會就漢口“六一一”慘案與英方交涉。在李漢俊的影響下,一些青年學生后來走上了革命道路,學生任開國、季永綏等先后參加了中國共產黨。李漢俊非常重視學生的政治思想工作,在國立武昌中山大學專門成立政治訓練委員會,推選共產黨員董必武、陳潭秋、錢介磐(錢亦石)為委員,鼓勵學生參加火熱的革命斗爭實踐。1927年12月17日,胡宗鐸以“共產黨首領”和“密謀暴動”等罪名將李漢俊逮捕,李漢俊同詹大悲一起被槍殺,國立武昌中山大學被迫解散。1952年毛澤東追認李漢俊為烈士并親筆簽發了0011號《革命犧牲工作人員家屬光榮紀念證》。
1925年《國立武昌師范大學乙丑級同學錄》中的李漢俊教授
李漢俊
李漢俊的《唯物史觀講義初稿》
第二代:李聲簧、李聲?、黃錫文、李聲馥與武漢大學
李漢俊前妻陳氏于1920年病故,為他生有一子一女。李漢俊遇難后,十多歲的長子李聲簧寄住伯父家,由李書城管養。九歲的長女李聲馥由繼母陳靜珠帶著,陳靜珠肚子還懷著和父親沒有見面的孩子,出生后取名為李聲?。
李聲簧1929年參加中國共產黨,1937年9月來到國立武漢大學理學院數學系借讀,1937年10月任中共武大支部書記。1937年“七·七”事變,標志著抗日戰爭的全面爆發。在抗日救亡運動全國高漲的形勢下,第二次“國共合作”形成。9月,中共中央長江局、中共湖北省工作委員會相繼成立。在長江局和省工委籌建過程中,黨派陶鑄、何偉、楊學誠等人到武漢大學進行黨組織的重建工作。以武大的“青年救國團”“抗日救國會”等群眾組織的領導骨干為主,發展了劉西堯、朱九思、蕭松年、潘乃斌(現名潘琪)等進步學生入黨,正式重建了中共武漢大學支部,李聲簧任支部書記,郭佩珊任組織委員,謝文耀任宣傳委員,這是抗日戰爭時期武大的第一個黨支部。李聲簧1938年元旦受湖北省委組織部長錢瑛指派調往宜昌籌建黨組織,先后擔任宜昌特別支部書記、鄂西特委副書記。
李聲簧(1914—1975)
李聲簧與妻子的合影
李聲?一生沒有見過她的父親。1927年12月17日,李漢俊被軍閥槍殺于漢口。李漢俊犧牲后20天,遺腹女李聲?來到人間。李漢俊犧牲后家境的清貧,抗戰八年的苦難,母親的苦心教誨,使李聲?從初中起發奮學習,高中時立志上大學,果然有志者事竟成。李聲?1947年9月如愿考入國立武漢大學理學院化學系學習,1951年6月于畢業留校,在武漢大學農學院農化系任教。解放前夕的武漢大學是革命熔爐,不少進步師生經過學習、實踐、鍛煉,走上了革命道路。1948年秋,李聲?經國立武漢大學由地下黨員張益梅介紹加人進步社團“大地社”,每周聚會學革命理論,討論當前形勢,提高對革命的認識。隨著革命形勢的發展,1949年3月1日,她在武漢大學由“大地社”另一社友介紹,參加黨的外圍組織“新民主主義青年社”(簡稱“新青社”),任務是參加地下黨領導的“宣傳革命形勢”“聯防應變,護校保產,迎接解放”的革命活動。她按組織要求參加“理學院聯防應變小組”并起骨干作用,積極向群眾揭露國民黨的腐敗,宣傳革命勝利的形勢。她還參加地下黨領導的“民教站”,采用學唱革命歌曲和教文化識字等方式,向武大附近農民進行宣傳,提高他們的認識,迎接解放。武漢解放后,1949年6月李聲?由新青年社社員轉為新民主主義青年團團員。在1950年底“參干運動”后,她申請加人中國共產黨,1952年6月被批準加入中國共產黨。
1947年李聲?的入學登記照和入學履歷表
李聲?1951年武漢大學畢業證書
李聲?在武漢大學學習期間歷年各科成績表
李聲?1951年7月至1952年8月任武漢大學農學院農化系教師,1952年9月至1955年2月任華中農學院(1952年全國進行大規模院系調整后,武漢大學農學院農化系并入華中農學院)土化系教師,1955年2月至1956年7月在北京師范大學蘇聯專家開設的物理化學進修班學習,1956年8月至1976年11月任華中農學院土化系教師,1976年12月至1978年2月任武漢大學生物系教師,1978年3月在武漢大學化學系(1997年12月改名化學學院,2001年1月改名化學與分子科學學院,簡稱化學學院)任教直至退休。在武漢大學化學學院任教期間,李聲?致力于無機化學與分析化學的研究,從事“有機顯色劑和熒光分析中的應用”的科研課題,并取得一定成果。她在《分析化學》《武漢大學學報》《理化檢驗》《冶金分析》等全國性雜志上發表論文數篇,并參加編寫《無機與分析化學》教材,該教材被評為1987年武漢大學優秀教材一等獎。
1952年,李聲?與武漢大學物理系畢業留校任教的黃錫文相識相愛結婚。黃錫文,湖南寧鄉人,1927年1月出生,1947年考入國立武漢大學理學院物理系,1951年畢業留校于武漢大學電子信息學院任教,從事無線電物理和空間物理的教學和研究工作,曾任蘇聯專家翻譯,從事中蘇合作研究項目。他在武漢大學從事教學與科研工作達45年,出版《電子工業技術詞典》“電波傳播與天線”分冊,參加研究“中低緯電離層及電離層電波傳播”,因貢獻突出先后獲得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獎、1987年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一等獎、1988年國家自然科學三等獎、1989年航天工業部科技進步二等獎等。曾任中國電子學會湖北省暨武漢市分會理事。他與李聲?同屬第二代李家先考進武大讀書后,再到武大教書的“老武大”人。
1947年黃錫文的入學登記照和入學履歷表
據李聲?、黃錫文的兒子黃健回憶:“父親留學蘇聯莫斯科大學時,在莫斯科大學的禮堂見到了毛主席,面聽主席講話。‘世界是你們的……'他常會對我說這件事。我在教學過程也會講給學生們,每當我講到這件事情的時候,學生們都會鼓掌!”
黃錫文留學蘇聯莫斯科大學時的單人照
1975年,武漢大學物理系代禮彬、侯杰昌等牽頭成立攻關領導小組,研制電離層自動返回斜向探測儀,此任務被稱為“707攻關“。圖為“707攻關”組在討論總體方案,左起黃錫文、侯杰昌、蔣自明、管榮生、金雷、張訓械
李漢俊的長女李聲馥出生于1918年4月,1935年考入湖北省立醫院(武漢大學人民醫院前身)高級護校(高級護士班),1974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先后任武漢市第二醫院護士長、武漢市武東醫院護理部主任、醫務組組長,把一生獻給了醫護事業。
李聲馥
李聲?、黃錫文夫婦與李聲馥、甘春輝夫婦在武漢大學的合影
第三代:黃健、陳玲、甘子誠與武漢大學
黃健是李聲?和黃錫文的兒子、李漢俊的外孫,現為武漢大學動力與機械學院教授,黃健夫人陳玲為武漢大學外國語言文學學院副教授。甘子誠是李聲馥的兒子、李漢俊的外孫,1978年考入湖北醫學院(1993年1月更名為湖北醫科大學,2000年8月與武漢大學、武漢水利電力大學、武漢測繪科技大學合并組建新的武漢大學),197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為武漢大學校友。他們是李漢俊家在武大的第三代。
黃健、陳玲夫婦
甘子誠(李聲馥之子)
2021年4月16日及7月13日,黃健教授分別將《李漢俊文集》和李漢俊編寫的《唯物史觀講義初稿(上下冊)》復印件等珍貴文獻資料捐贈給了武漢大學檔案館。
黃健捐贈給武漢大學檔案館的《李漢俊文集》及檔案館為其頒發的捐贈證書
第四代:黃成與武漢大學
黃成是黃健的兒子、黃錫文的孫子、李漢俊的曾孫,2007年畢業于武漢大學物理科學與技術學院物理基地班,他是李漢俊家在武大的第四代。
黃健與夫人陳玲、兒子黃成的合影
黃成(黃健之子)
李漢俊一家“四代同(學)堂”在武大,從第一代1921年李漢俊老黨員起到第二代1929年5月李聲簧入黨、1952年6月李聲?入黨、1974年李聲馥入黨、1979年甘子誠入黨,紅色血脈,薪火相傳。從“一大”至今,黨史走過百年滄桑,李漢俊一家四代九位“武大人”,傳承的是不朽的“珈”國情懷。
(圖片來源:黃健、武漢大學檔案館 編輯:付曉歌)
參考文獻:
1.陳紹康,“李漢俊的后代們”,陳紹康著、陸米強編《陳紹康中共黨史研究文集》;
2.吳貽谷主編《武漢大學校史(1893—1993)》,武漢大學出版社,1993年;
3.武漢大學新聞網、長江日報相關報道;
4.武漢大學檔案館館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