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與學的革命】狠抓專業建設:推進內涵發展,提升建設質量
編輯:武漢大學 時間:2021-08-18 08:56
專業是人才培養的基本單元,是建設高水平本科教育、培養一流人才的“四梁八柱”。加強專業建設,是適應新時代對人才的多樣化需求,提升高校辦學質量的必然路徑。2021年武漢大學繼續舉辦“教與學的革命”珞珈論壇,圍繞“推進專業內涵發展,提升專業建設質量”這一主題,搭建交流平臺。
專題報告、座談研討、個別訪談、撰寫論文……2021年5月起,各學院(系)分論壇開展得如火如荼。從“教”和“學”兩個層面深入分析和探討如何建設一流本科專業;如何以新文科、新工科、新醫科建設為著力點,開展更大跨度的學科專業交叉;如何進一步優化培養方案,培養更具時代性和前瞻性的高素質人才,充分激發師生研討思考,積極推進一流專業高質量建設發展。
夯實專業建設基礎,助推培養質量提升
十九大報告指出,建設教育強國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礎工程。在新時代發展背景下,培養一流人才成為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最核心的標準,而一流人才的培養離不開一流專業的支撐和發展。分論壇活動中,各單位結合發展實際,以多種形式從不同角度對專業建設相關內容深入研討交流,有助于建設一流專業,推進內涵發展,進一步助推學校人才培養能力的提升。
拓寬專業認知,加強建設規范學習。專業建設涵蓋面廣,涉及人才培養的多個層面、多項環節,而師生作為“教”與“學”的直接實踐者,需要進一步加強對專業發展歷程、建設內涵和規范的深入理解和思考,從而不斷提升專業認知,完善教學體系,筑牢專業建設基礎。
生命科學學院為2019級全體學生組織開展了一場融合專業認知、專業內涵與專業發展內容的交流指導會,全面介紹生命科學和生物技術產業的發展現狀及趨勢,并結合本科人才培養目標和要求,給學生們提出了有針對性的建議。
適逢《高等學校信息安全專業指導性專業規范(第2版)》于今年年初正式出版,該項目的牽頭人、執筆人——國家網絡安全學院教師張煥國為學院全體教職工做專題報告,幫助大家深入學習專業規范。
傾聽師生心聲,完善人才培養方案。建設一流本科教育,構建高水平人才培養體系,需要構建起高水平、高質量、高標準的專業體系和科學合理的人才培養方案。它是高校實現內涵式發展,加快“雙一流”建設工作成效的重要方面。
課程銜接、教學大綱制定、課程內容設置……對人才培養各個環節,學生們有什么建議?城市設計學院組織師生代表開展了座談交流會。各年級學生分享了專業選擇的心路歷程和學習中的困惑,提出了建議——“針對一年級學生,可采取多種形式進行專業介紹,加強專業啟蒙和引導;對二、三年級的教學(修建性詳細規劃和城市設計)可結合當前我國城鄉發展和規劃轉型的背景,進行教學內容、深度、廣度等方面的調整。”“充分利用網絡資源和信息技術,增加應用介紹、實際調研、研討交流等學時。”
資源與環境科學學院黨委副書記、副院長、教學秘書、團委書記、輔導員等就本科生人才培養方案相關內容,與學生代表們面對面交流。重點針對培養方案的基礎課程與專業課程、必修與選修課程、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比例等方面展開了討論。學生代表們積極發言獻策:“建議合理提高實踐教學學分。”“希望加大實踐環節的力度和時間。”“靈活科學設置第三學期專業必修實踐課程。”“進一步豐富實踐教學內容和體驗,不斷增強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
推進專業認證,持續改進建設質量。專業認證是發現并改正專業人才培養問題,引領專業發展方向,確立專業質量標桿的重要手段,為建立起良好的專業質量文化,提高教學能力水平起到重要的推進作用。測繪學院組織召開了導航工程專業工程教育認證工作會議,圍繞導航工程專業建設,開展工程教育認證所涉及到的關于學生培養、畢業要求、持續改進、課程體系、教學大綱修訂等方面進行了研討。
創新專業培養模式,打造人才培養高地
教育現代化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基石。專業作為人才培養的“新基建”,更需持續堅持創新發展,改革轉變發展方式,面向國家、經濟、社會及產業需求,聚焦發展前沿,把握社會思潮的最新動向以及產業未來的發展方向,推動各專業(類)之間的交叉融合,培養全面發展的復合型人才。各單位深入研討和探索專業培養的新模式,積極推進理念、體系、內容和方法的變革與創新,對實現專業改造升級,優化布局結構,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探討跨學科交叉培養,推進專業變革升級。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大背景下,需進一步優化現有專業設置,以新文科、新工科、新醫科建設為著力點,打通院系、學科、專業之間的壁壘,開展更大跨度的學科專業交叉,形成開放包容的學科體系。
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為促進政治學學科在“新文科”建設背景下的革新與發展,邀請來自7所高校的20余位專家學者分享專業培養的探索與思考。有老師認為,在新文科建設中要注重學科的多維度發展和研究方向的多元融合,并針對政治學專業課程設置在人工智能、大數據、新文科背景下所面臨的機遇和挑戰,有老師提出要增設相關二級學科新課程,打破學科壁壘,開展廣泛交叉融合的建議。還有老師認為,新文科要加入新技術,例如“人工智能+社會治理”等,把握住時代發展的主要趨勢。
新工科究竟“新”在何處?“新”從何起?何為工科“新”需求?土木建筑工程學院建筑工程系、工程管理系、巖土與道橋工程系分別召開專題研討會,組織教師們開展了集中討論。大家認為,“新工科學生不僅擁有運用所掌握的知識解決現有問題的能力,也有能力學習新知識、新技術去解決未來發展出現的問題,即懂技術、懂經濟、懂社會、懂管理。”“新工科需要優化學科布局,考慮專業的增量優化和存量調整,逐步探索建立跨學科交叉的新型學科體系。”“新工科的內涵包括兩個層面:一是新的工程教育,即要有新的理念和方法,對現有的專業進行轉型和改良;二是新工科的教育,需要開拓建設新專業,比如智能建造專業的設立。”
開設跨學院精品課程,培養學科融合思維。課程作為專業發展的基礎支撐,課程質量直接影響著人才培養質量,而跨學院精品課程的打造亦是充分發揮課程在人才培養體系中的核心作用,進一步推動一流專業高水平發展,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打造一流本科教育的創新之舉。
遙感信息工程學院和經濟與管理學院共同研討共建精品課程和通識課程、開設跨學院課程等相關內容。兩院達成共識,明確從今年三學期起,逐步開設計算社會學與社會地理計算(雙語)、產業經濟學、數據挖掘與大數據分析等跨學院互開課程,打通專業建設壁壘,搭建學習交流平臺,實現優質資源整合共享,讓學生有機會選取自己感興趣的其他領域的課程,拓寬視野和眼界,將自身專業知識體系和其他學科知識相融合,逐步形成“T”型知識結構,進一步培養多學科融合的發展思維,推進專業培養模式的變革創新。
創新實踐教學環節,激發專業發展動力。實踐教學是創新人才培養的重要途徑,是專業教育的重要環節,也是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重要方法和手段。拓寬專業的廣度、深度和吸引力,離不開對實踐教學方式與內容的創新與發展,科學完善的實踐教學體系是提高專業建設水平和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保證。
卷軸裝、經折裝、蝴蝶裝、包背裝、線裝等各種形制的古書……2019級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帶來了一場別開生面的古書制作展覽。展覽的內容由學生根據課堂上介紹的古籍裝幀形制,自主查閱資料,自學古書制作方法,并動手制作一件書冊。展覽的學生作品內容涉及經史子集四部,每種書前還有學生自己撰寫的解題,琳瑯滿目,場面壯觀,吸引了諸多師生前來觀看。韋胤宗老師認為,本次展覽能夠幫助學生們更好地了解古書形制,實實在在地感知古人所讀書籍的實際面貌,真切感受到文化遺產極為豐富的細節。
計算機學院針對不同年級學生的學習進度和特點,在第三學期開設了融合各類特色的實踐教學活動。2020級實訓主題為“項目實現的技術架構和基本應用”,通過自由組建小團隊,將C++課程的知識點串聯起來,體驗軟件開發的全流程。2019級學生以“強化軟件開發基礎知識”為實訓目的,讓學生掌握核心編程能力和基本開發工具平臺的使用,熟悉從軟件設計、代碼實現到代碼質量管理和項目發布部署。2018級實訓以“提升實踐技能、開發企業產品、新技術的應用與創新”為主題,分為人工智能和大數據兩個技術方向,不僅有餐廳點餐系統、智慧考勤系統、企業大數據征信系統等企業級項目,還有一站式票務平臺、直播教學網站等創新項目可供選擇,學生們通過自主選擇感興趣的項目,進行產品開發和技術創新。
“教與學的革命”珞珈論壇于2020年起在全校范圍內首次舉辦,其目的即在于打造師生交流平臺,營造良好的教學文化,不斷深化本科教育教學改革。它是學校迎接時代變革,回歸人才培養本位,激發教師“教”與學生“學”雙重動力的重要舉措,有利于形成具有武大特色的本科教育教學文化,進一步助推本科教學質量提升。2021年度論壇著眼于推進專業內涵式發展,不斷提升專業建設質量為目標,各學院(系)積極參與,主動謀劃,引導師生從夯實專業建設基礎、創新專業培養模式等角度多層次、系統化、前瞻性的對專業發展作出了剖析總結與變革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