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武漢大學干部培訓——全國青少年高校科學營武漢大學分營順利舉辦 200名湖北高中學子深度體驗武大科研生活
編輯:武漢大學 時間:2021-07-30 09:07
名家大師面對面科普講座、黨史學習、參觀重點實驗室、科研實驗動手活動、朋輩交流……7月18日至22日,一年一度的2021年青少年高校科學營武漢大學分營順利舉辦,湖北省內17所高級中學的200多名營員及18名帶隊老師走進武大,名家大師對話,與高新科技同行,在心中播下科學報國的火種,在知行合一中體悟“科技夢,青春夢,中國夢”。
作為年度對口幫扶工作的重要內容,本次活動特邀武漢大學對口幫扶學校——恩施市第一中學的32名師生參加。副校長吳平和學校扶貧辦公室專程看望了恩施一中的師生。
在7月18日的開營式上,湖北省科學技術協會副主席朱志斌、副校長吳平,以及湖北省青少年科技中心、中科院武漢植物園、武漢科技報等單位相關負責人出席儀式。
吳平向營員介紹了三種顏色的武大:櫻花粉象征著武大優美的自然環境和人文氣息,學校今年3月邀請戰疫醫護來校賞櫻,展示了武大人感恩尚美的情懷;紅色象征著武大的革命底色,中共一大13位代表中有5位來自武大;藍色象征著武大科技興邦的使命傳承,從兩彈一星到雜交水稻,從三峽工程到南水北調,從極地科考到北斗導航,從抗擊非典到搏擊新冠,武大做出了應有的貢獻。希望廣大營員以本次活動為契機,牢固樹立科技報國的決心和信念。
朱志斌指出,青少年是省科協科學普及工作的重點人群,高校科學營活動為廣大青少年成長成才提供了廣闊的平臺。青少年高校科學營湖北營10年來共選拔接收全國32個省市自治區10518名營員及帶隊教師,累計舉辦包括院士專家講座、科學探究實踐等活動785項,連續6年榮獲中國科協頒發的省級優秀組織單位獎。希望同學們通過此次活動品悟名校光輝歷程,感受科學研究上下求索、窮極真理的非凡魅力,樹立科技志向、追求科學精神,并從黨的百年奮斗歷程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營員代表、湖北省荊門一中學生王海洋,教師代表、武漢市實驗學校教師黃晨,志愿者代表、武漢大學邊界與海洋權益研究院碩士生冉漢霞先后在開營式上發言。恩施一中以視頻方式致辭,表達了對武漢大學、湖北省科協、教育廳等部門長期支持的感謝。
本次科學營舉辦了4場名家大師面對面科普講座。測繪學院教授申文斌、人民醫院神經內科醫師姚麗華、化學與分子科學學院教授李振、動力與機械學院副教授王建梅為營員帶來衛星測地、有機發光材料、青少年心理健康、火力發電工程等四場報告。
申文斌從地球起源、地球圈層、物質遷移、自然災害四個問題引入,從GNSS原理及應用、衛星重力探測、VLBI和INSAR技術及應用、時頻信號傳遞應用五個方面,深入介紹了武漢大學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的成果。姚麗華圍繞常見心理障礙與心理調適的話題,從常見心理障礙、焦慮和抑郁的可能機制、臨床干預方法以及心理調適四個方面,細致地講解了青少年中常見的心理問題、發病機理及其解決方法。李振以“淺談從單個分子到分子聚集態科學”為題,分享了自己的科研成果,詳細闡述了分子聚集態科學的意義,他表示,化學的科研過程是具有創造力的,科研工作者們可以構建新物質、運用新材料,因而有科研靈感碰撞融合的樂趣與浪漫。王建梅從電的來源、電的生產過程、火力發電新技術和火電廠的未來發展四個方面闡釋了火力發電技術的歷史以及未來將要面臨的機遇與挑戰,并帶領營員參觀了能源動力工程與裝備綜合實驗室,講解了實驗室中的物質能電站、超臨界火電機組和煙氣脫硫動態仿真裝置等模型的工作原理。四場報告深入淺出,精彩紛呈,涵蓋了武漢大學四個學部的優勢與特色。
黨史學習環節,全體營員參觀了校史館與萬林藝術博物館。在校史館內,同學們從建校起源、西遷樂山等史實中,感受到了武大厚重的歷史、崇高的治學理念、師生開拓前進的精神,也對當前武大的學科發展、師資建設、科學研究等方面有了進一步了解。在萬林藝術博物館內,“東方欲曉”毛澤東主席藝術形象主題展讓同學們進一步了解了偉大領袖毛澤東同志的人生經歷與革命歷程,切實領悟到了青年的使命與責任。在參觀和學習活動中,他們不僅領略了歷史的魅力,體會到變革和發展的偉大,也感受到學術的光輝,認識到知識與科技是國家強盛的根基。
參觀重點實驗室環節,營員們參觀了國家多媒體軟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雜交水稻國家重點實驗室。在國家多媒體軟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營員們了解了城域監控視頻壓縮編碼、3D音頻服務平臺、多目標跟蹤與尾隨檢測和虛假屬性檢測等新技術。該中心碩士研究生李璟瑜介紹了中心與武漢大學人民醫院共同開發的新冠肺炎智能分析平臺,展示了早期篩查新冠肺炎癥狀、標記病灶等功能;碩士研究生黃寶金介紹了用于應對新冠肺炎疫情下傳統人臉識別技術基本失效局面的口罩人臉識別系統。在雜交水稻國家重點實驗室,實驗室副主任楊芳、侯昕,博士生岳曉紅等介紹了袁隆平、朱英國等已過世老先生帶領團隊為雜交水稻研究打下的堅實基礎。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視察鄂州雜交水稻試驗基地,做出了“中國人的飯碗一定要端在中國人自己手里”的重要指示。武漢大學師生牢記囑托,肩負使命,繼往開來,不斷推動雜交水稻的發展,對國家糧食安全貢獻了一己之力。該環節給營員們種下了科研的種子,播撒了對科學的熱愛和希望。
科研實驗動手活動環節,營員參加了水利水電學院開辦的“水利模擬實驗”和電子信息學院開辦的“電子設計實驗”。在水利模擬實驗活動中,水利水電學院實驗室李瓊、李丹帶領營員動手了靜水壓強測量和動量方程實驗,結合大橋震動現象,解釋其中的物理現象與科學原理。在電子科技設計科研實驗中,在電子信息學院實驗室謝銀波、曹華偉等的指導下,營員親手體驗了循跡小車的制作,從元器件的安裝,到設備調試再到最后控制,學習了IT技術運用的基本原理和設計流程。
朋輩互動環節,優秀學長與學姐代表、南極測繪研究中心博士生曾昭亮與健康學院博士生楊銀梅分別向營員們分享了自己的工作、科研經歷。曾昭亮曾參與中國第36和37次南極考察,受新冠疫情影響,在海外駐留563天,經歷了惡劣自然環境的洗禮。曾昭亮從認識南極、南極科考、越冬故事和自然風景四個方面講述了自己在南極科考的難忘經歷,向營員們傳達了“愛國、求實、創新、拼搏”的南極精神。楊銀梅為營員們帶來了“青少年與艾滋病”的科普講座,通過講解艾滋病的病理、根源、傳播途徑、流行現狀等,提醒同學們注意疾病的預防和檢測。廣大營員和志愿者還舉辦了聯歡會。
本次科學營由科學技術發展研究院組織承辦,除了上述院系和科研機構外,黨政辦、團委、本科生院、財務部、后勤保障部、保衛部、圖書館、檔案館、信息中心、校醫院、后勤集團等家單位參與,冒著酷暑做好各項保障,確保活動平安順利進行。校內90多位學生志愿者不辭辛勞,提供了宿舍物資調配保障、營員接送清點、課堂學習輔導的全程全方位服務,讓廣大高中生感受到了學長們的熱情和敬業。
據悉,全國青少年高校科學營由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國家教育部、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等部委和單位舉辦,各高校承辦,每年暑假安排高中生到大學校園參加為期一周的科學體驗活動,旨在激發青少年對科學的興趣,引導青少年崇尚科學,鼓勵青少年立志從事科學研究事業,培養青少年的科學精神、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為培養科技創新后備人才打下堅實基礎。武漢大學自2012年啟動以來每年都舉辦,多次獲得優秀組織單位等獎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