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武漢大學干部培訓——武漢大學中國鄉村治理研究中心研究員呂德文:基層黨組織是鄉村振興戰略的“主心骨”
編輯:武漢大學 時間:2021-06-28 15:47
武漢大學干部培訓中心
武漢大學中國鄉村治理研究中心研究員呂德文:基層黨組織是鄉村振興戰略的“主心骨”
武漢大學中國鄉村治理研究中心研究員呂德文長期關注中國基層治理,他對《立起樣子跟黨走》的報道中的農村基層黨組織發揮的核心和關鍵作用特別關注。
呂德文認為,發揮農村基層黨組織“主心骨”作用,以及由此體現的“強政府建設強社會”、選好帶頭人增強班子戰斗力,是朱鋪村“成功密碼”的關鍵。
基層黨組織是鄉村振興戰略的“主心骨”
翻開中國的歷史,鄉村治理一直是一個盲區,史學有所謂“治權不下縣”一說。近代以來,傳統的鄉村社會囿于社會結構的一盤散沙,很難走向現代化。改變“鄉土中國”的面貌是一代代中國仁人志士的夙愿。
中國共產黨在中華民族內憂外患的背景下誕生,對中華民族的前途和命運有高度的使命自覺,這在中國鄉村的發展和巨變中有深刻體現。呂德文認為,中國共產黨是領導中國各項事業的核心力量,體現在中國鄉村,基層黨組織正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主心骨”。
“現代性已經入村,農村人與人之間的社會聯結已經比較薄弱,這帶來一個問題便是它的組織成本很高,不太容易組織起來。但是村莊作為一個共同體,有其公共事務,無論是從國家治理的角度,還是社會合作的角度,都需要將群眾組織起來進行合作。”呂德文說:“我們經??吹?,哪個地方基層黨組織比較有力量,社會就比較有秩序,經濟發展、社會治理也比較好;哪個地方黨組織薄弱,那個地方、村莊社會秩序就比較差。從朱鋪村報道中就可以看到,只要把基層黨組織建設起來,強化黨的領導核心力量,就能使整個社會回歸到良好的秩序,就能進一步謀求發展。朱鋪村的典型意義就在于,它再一次證明了這個普遍共識。”
(圖為武漢大學中國鄉村治理研究中心研究員呂德文。受訪者供圖)
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關鍵在黨的領導沉下去
新時代農村現代化為什么更要突出農村基層黨組織的引領和堡壘作用?呂德文認為,道理可以歸結為一句話,“三治”要結合,必須通過加強黨的領導。
黨的十九大提出建立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新體系的目標。“自治、法治、德治其實過去也有,但是在不同的事務中,采用的方式不一樣。”呂德文說:“今天要做到‘三治’結合,‘三治’本身不會自動結合,在一些情況下,它們還會‘不兼容’。但是黨的領導沉下去,并且讓黨組織成為社會運行的一個有機細胞,就可以進行一種實質正義的治理,可以很明晰地厘清對于具體的人、具體的事物,明確“三治”的結合點在哪里,如何統籌。”
呂德文以朱鋪村所進行的黨員“亮身份”活動為例,他說這就是“三治”結合的一個表現。黨員是村莊的先進分子,對自己的道德要求一定要高,亮身份就不能混同于普通群眾,就要帶頭。這就是先進性德治的體現;以黨員的身份參與村莊的各種事務,要主動配合國家的法規政策,帶頭執行,就是法治。同樣,村黨支部也好、村委會也好,本身也是自治體系的一部分,黨員在村莊里面完成的是自己的公共事務,這就是自愿自主、民主參與、自治的一部分。
呂德文說“從這里就可以看到,‘三治’結合,不是一種詞語上的字面意義,在進入實質治理的時候,有很多結合的方法、方式。只要黨的領導加強了,就可以有效地實現‘三治’結合。從這個角度說,這就是朱鋪村作為典型,探索鄉村治理新路之‘新’所在。”
有一種觀點認為,強政府會產生一個弱社會。而呂德文認為,加強基層黨組織的建設,打破了這一理論迷思。“鄉村治理實踐,比一些理論所認為的國家與社會二元對立的關系要復雜得多”,呂德文說:“朱鋪村的實踐證明,‘強政府建設強社會’是可能的,事實上這也是中國鄉村治理的重要經驗之一。”
村級治理主要是“人的治理”,這也是鄉村帶頭人重要的意義之所在
村民富不富,關鍵看支部;村子強不強,要看“領頭羊”,基層黨組織的建設中為什么特別要突出帶頭人的作用?呂德文認為,任何制度執行要靠人。
“尤其是村級治理,是治理的最基層一線,主要工作就是跟人打交道,就是群眾工作。它和高一層級的‘事務治理’不一樣。”呂德文說:“‘人的治理’主要依靠的是思想工作、溝通交流。這就需要豐富的經驗和號召力感召力。這就是村級組織帶頭人重要的意義之所在。”
呂德文認為,帶頭人要能夠服眾。“‘帶頭人’不是說你是一個博士就適合做村支書,也不是說你是一個成功的企業家就能做好村支書。核心一條,得在黨員干部群眾中有根基,有威望。帶頭人是組織選出來的,是干事創業中訓練、鍛煉出來的。任何制度要靠人來執行,反過來說,任何人也需要制度來保證、制約其執行。”
武漢大學干部培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