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黨員好故事】張祖勛:皓首丹心育英才
編輯:武漢大學 時間:2021-06-22 09:03
6月3日,一場大雨讓燠熱的江城頓覺涼爽,剛剛在北京參加完兩院院士大會返漢的張祖勛院士冒雨來到辦公室,為下學期的“測繪學概論”課準備新課件。今年是他講授這門由六位院士聯手、面向大一新生的“最奢侈基礎課”的第25個年頭。而再過兩天,就是他84歲的生日。
他是一位院士,以一流的數字攝影測量研究成果填補國家科技領域空白,享有很高的國際聲譽;他更是一名教師,61年堅守教學一線,無論是當副校長期間還是當選院士后,都從未間斷親自上講臺授課,并凝聚起強大的團隊,培養了一批棟梁之才。
課堂育人:引領學子走進科學的殿堂
2020級本科生丁怡彤對張祖勛的“測繪學概論”課堂記憶猶新:開始上課時,他給大家看了兩張照片:一張是他帶著學生做實驗,他的導師、我國攝影測量與遙感學科奠基人王之卓院士在一旁問:“好玩吧?”另一張是著名數學家陳省身正在寫“數學好玩”四個字。聽到這節課“好玩”,同學們都提起了精神……
張祖勛講授《測繪學概論》
六院士同上“測繪學概論”,是武漢大學一門影響深遠的課程。上世紀90年代,測繪學科及測繪行業長期不被社會所了解,測繪學枯燥難以入門,學生對專業缺乏興趣。如何增強專業課吸引力和育人功能?在寧津生院士提議下,1997年,原武漢測繪科技大學多位院士和知名教授聯手開設“測繪學概論”課,每人主講一個章節。
張祖勛是這門課的核心成員之一,從課程伊始至今從未落下一堂。雖然授課內容早已熟悉,他仍會留出時間專門備課,每年更新講課內容,精心修改課件,增補最新資訊。他特別擅長用生動的例子將抽象轉為具象,讓學生在理解晦澀概念的同時逐漸窺知學科全貌。他認為,“好老師能用簡單的方法讓學生理解學科本質,而不是把復雜的公式推導滿滿一黑板。”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所有課堂都有育人功能。六院士的課堂是課堂育人的典型代表,成為武漢大學乃至全國本科教育課堂的一道亮麗風景。院士們用魅力教學培育學生,用家國情懷引領學生,用大師風范感召學生,在課堂上實現了價值引領和專業教育的深度融合,成為新時代師德師風建設的標桿,2018年獲全國教育改革創新特別獎。
“國家的興旺在人,學術的希望也在人,大學最主要的任務就是培養人才。”張祖勛認為,作為大學教師,即使已經成為頂尖科學家,首要任務還是教書育人。
在打造世界一流攝影測量軟件的歷程中,他始終不忘師者的傳道使命。一次次理論的革新、一項項原創算法、一個個反復試錯后的優化方案,都聚沙成塔凝結在《數字攝影測量》教材里。這本里程碑式的教材惠及數十萬學生和技術人員,對培養專業人才、推動產業升級產生了難以估量的作用。
張祖勛為同濟大學講授測繪學概論
如何培養出好學生?他認為傳授知識是一個方面,更重要的是培養情懷擔當、創新能力和科學思維。
多年前,我國野外測繪作業人員工作異常艱辛,并存在很大的安全風險。張祖勛認為,我們推動技術進步,培養高質量專業人才,就是要改善這種狀況,他篤信,“發達國家能做的衛星攝影測量,我們可以做得更好。”他把這樣的理念傳遞給學生,他的課堂始終浸潤著家國情懷,一批批學子滿懷責任感和使命感從這里走向生產一線,成長為國之棟梁。
今年3月12日在教育部舉辦的“讀懂中國”活動中與張祖勛的交流,給2019級本科生張茂林、施昀留下了深刻印象。“我們感受到師者對學生的關懷與期盼,感受到一名科學家對學科的熱愛與堅持,更感受到一名老共產黨員對黨的初心與赤誠,進一步激發了我們科技報國的理想信念,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信念與決心。”
“要創新,首先必須提出問題。”張祖勛認準'好學生'的標準是思想活躍,善于提問,與老師討論甚至辯論。“認為老師和書本都沒有問題,那就是最大的問題。”
他回憶,自己最初發表的三篇論文,都是王之卓教授鼓勵他把對書本的質疑整理成文,推薦發表的。這對他觸動很大,從那時開始,他總是有意識地引導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
他以卓越教育家的眼光看待測繪遙感專業人才培養,注重大學生科學素質教育。他強調,“專業知識是基礎,科學思維是大學的靈魂,直接影響著國家未來科技創新能力的提升。”在專業教學改革中,對大類培養和通識教學他不但進行頂層指導,還在課堂一線躬行實踐,將數字攝影測量等領域前沿科研成果和科研故事引進課堂,極大拓展了學生的科學思維。
“通過講解大數據云控攝影測量等鮮活的實際應用,張老師激發起了我們對專業的學習興趣,引領我們走進攝影測量學科的大門,在我們這些大一學子的心中播撒下學術探索的種子。”2020級本科生王華毅聽了張祖勛的課后,這樣感慨。
科研育人:鍛造國際一流的遙感菁英
年輕人是創新的主力軍,張祖勛十分重視提拔、重用年輕人,在科研實踐中培養新人。他不遺余力提攜后學,不拘一格使用人才。他說:“每個人的能力不可能劃等號,要善于發現年輕人的才能,創造平臺讓他們施展特長。作為教師,理應擔起這個責任。”
遙感信息工程學院院長張永軍博士畢業時,正值團隊缺人,張祖勛非常希望他留下來,但當了解到他想出國深造后,便爽快地為他寫了推薦信。
現任武大科學技術發展研究院院長的柯濤,博士期間就顯示出很強的組織協調能力,畢業兩年,還是講師,張祖勛便讓他負責一個國防型號項目,他在項目實施過程中很快成長起來。
2010年,張祖勛想把段延松從適普公司調回武大,由于沒有工程師職稱,調動難度很大,有人勸他算了。他說,人才難得,一定要試一試。段延松終于調回團隊,成為得力干將,取得了不少開創性成果。
高級工程師徐軒總也忘不了30多年前的一次經歷。那時他是一名年輕的技術人員,被大家稱為“千手觀音”,引進的國外先進設備一出毛病,大家都傻眼時,他準能修好。當學校選派各系的系主任赴歐洲考察學習時,張祖勛毫不猶豫把機會給了并不是系主任的徐軒。他說,工科領域不僅要有好的教授,也要有優秀的技術人員。
張祖勛指導學生創新
指導科研,張祖勛喜歡說三句話:“科研是好玩的事”;“不怕慢,就怕站,更怕忘”;“你做的東西能用嗎?”這三句話包含著他的實踐育人理念:
——激發興趣。只有快樂地學習和研究,才能把專業學好,把科研做好。“攝影加上測量多好玩啊,把照片處理成三維圖像,就像藝術品一樣。”經他這樣一指點,學生興趣大增。
他還經常和高考“被選擇”的學生交流:不要對專業失望,興趣都是可以培養的。有感于現在年輕人對網絡游戲的興趣,以及成年人對麻將和撲克的興趣,他說:如果能夠把他們的興趣導引到對人類有利、對社會有益的事業上來,那該多好啊。
——堅持不懈。看準了的事就要堅持,不達目的誓不罷休。1978年,當王之卓提出全數字化攝影測量的觀點時,國內外測繪界都認為是天方夜譚,不可能實現。作為王之卓的得力助手,張祖勛從零開始,帶領團隊歷經14年艱辛探索,推出了中國首個全數字化自動測圖設備,1993年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他沒有就此止步,幾十年來,張祖勛帶領團隊在航空航天影像自動化處理方面取得了系列國際一流的成果,數字攝影測量工作站VirtuoZo使我國躋身國際三強,新一代航空航天遙感影像數字攝影測量網格處理系統DPGrid,又一次實現我國的攝影測量生產跨越式發展,并授權美國ESRI公司全球推廣,是我國測繪遙感領域唯一實現核心技術出口的研發成果。
他常回憶起導師王之卓對自己唯一的一次批評:“人不怕慢,就怕站。堅持很重要,認準一個目標就要堅持下來。”老師這些話至今猶在耳旁,他也總是鼓勵自己的學生,遇到難題不要輕言放棄,不要忘了初心,許多事情只有堅持了才會看到希望。“你要走,哪怕走彎路也不要緊,但你不能站著不動,你得不停往前走,執著地去追求。”
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山再高,往上攀,總能登頂;路再長,走下去,定能到達。”
——立足實際。必須做有用的研究,為國家和社會服務。“一個科學家最大的幸福是出成果,而且成果被社會承認,轉化為生產力,為社會發展作貢獻!”這就是張祖勛的幸福觀。
胡翔云喜歡鼓搗小程序,做出來后得意地拿去給導師看。張祖勛首先肯定他有創意,接著便問:“你這個有用嗎?”胡翔云頓覺醍醐灌頂:是啊,這純粹是自娛自樂,有什么用呢?他從此換了思路,立志用所學解決真正需要解決的問題。
2008年,汶川地震。5月18日凌晨1:00,張祖勛團隊連續工作24小時后,利用他們的最新技術成果DPGrid,將完全非常規的航攝影像制作出震區首個數字地面模型與正射影像圖,直觀地顯示災害現場,對抗震救災、生命救護的部署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要把論文寫在祖國的大地上。”張祖勛教育學生做“有用”的科研,全數字化自動測圖系統正是從理論到實踐的典范,它廣泛應用于國土資源、公路鐵路等基礎設施建設,三峽等重大工程以及文物三維重建與修護等領域,產生經濟效益逾億元;用于無人機測繪更是創利20多億元。學生們也在研究、實踐、再研究、再實踐的過程中學到了真本領。
師道傳承:賡續學科發展的精神力量
1976年,張祖勛被派往瑞士最先進的航測儀器廠學習。他至今記得瑞士技術人員對他說:“你們中國人連我們儀器上的一顆螺絲釘也造不出!”張祖勛下定決心,要讓中國的測繪遙感技術在國際上有一席之地,這也成為他畢生的事業。憑著這股“不服輸”的勁兒,他帶領團隊取得了世界矚目的成就,令國際同行刮目相看。
這種精神深深感染和鼓舞了一批批學生,凝聚了一個強大的團隊。2010年,胡翔云從美國ERDAS公司辭職回國,加入張祖勛團隊。他說,“我是在老師的感召下回國的,要以老師為榜樣,扎扎實實為國家做一些有用的工作。”
這是一種師承,這種師承從老師的老師開始,一直延續。張祖勛早年求學時,學校薈萃了全國測繪界的精英,大師的言傳身教讓許多學生深深愛上了測繪專業。前輩的指導和鼓勵成為他一生進取的動力源泉,并決心把這種精神傳承下去。
張祖勛指導博士生
師生們至今難忘這溫馨的一幕:2007年6月恰逢張祖勛院士70歲生日,當來賓和師生向他祝壽時,他首先向自己的導師王之卓院士銅像敬獻花籃,表達對恩師的崇敬和懷念之情;而他的學生、年過花甲的張劍清教授仿佛又回到了學生時代,恭敬地站在院士身邊;在隨后的學術報告會上,一雙雙年輕的眼睛求知若渴,學子們被院士題為《數字攝影測量30年》的報告深深吸引。
這一幕情景,生動地表達了學術的一脈相承和精神的代代相傳。
武漢大學攝影測量與遙感學科如今已穩居世界第一。張祖勛認為,學科發展最重要的在于人才的接力、精神的傳承。他說,“王之卓先生是當代中國測繪教育的先驅,為測繪事業培養了一大批棟梁之才,其中包括5位院士。這比他自己的學術成果更有價值。”
張祖勛拿過接力棒,傳承好師風,堅守三尺講臺,潛心培育新人。61年從教生涯,他培養了一批批優秀人才,他們中有杰出的學者,如澳大利亞聯邦科學與工業研究組織最高科學獎獲得者吳曉良教授、中國青年科技獎獲得者張力研究員等;有業界知名的企業家,如四維圖新公司創始人孫玉國等;還有不少人走上了領導崗位。他的身邊,從年逾古稀的張劍清教授,到他擔任指導老師的不滿20歲的本科生,少長咸集,人才濟濟。
如今,他把手中的接力棒傳給年輕教師,扶上馬,送一程。
“熒熒紅燭,巍巍師魂,身立杏壇,首修人品……”在遙感信息工程學院“教書育人獎”頒獎典禮上,教師齊誦《師德銘》,場面十分動人。
張祖勛為支部教師講黨課
2017年,張祖勛向學院捐贈100萬元,倡議設立“教書育人獎”,鼓勵教師熱愛教學、鉆研教學,獎勵深受學生愛戴,在教書育人、教學改革與建設等方面表現突出的優秀教師,將“讓最好的教師培養學生”的風氣傳下去,將嚴謹科學、實事求是的態度,踏實肯干、追求真知的作風傳下去。
獲獎的桂志鵬副教授感言,設立該獎激勵了我們對教書育人初心的回歸。“我時時感受到老一輩學者大家淵博的知識、嚴謹求實的治學精神、謙遜和藹的處世態度,還有對后輩對學生滿滿的體恤和真摯的關愛。很希望自己有朝一日也可以像張院士一樣得到師生們發自內心的敬意,這是一名教師回味人生時最值得自豪的。”
為了“教書育人獎”的可持續性,張祖勛還發揮社會影響力,找企業和校友贊助,直到他的學生、知名企業家孫玉國主動請纓:“以后我把這個獎包下來!”他才放心。
每次交特殊黨費,他都最積極,汶川地震1萬元、抗擊新冠肺炎1萬元……他對貧困生更是關愛有加,多次向四維圖新、東方道邇等校友企業募捐,分別設立了50萬元、100萬元的獎助學金;團隊用先進的數字攝影測量技術為中航四維公司解決了技術難題,他也將企業所付酬金全部用于設立獎助學金。
在他心中,學生永遠是最重要的。報獎他從不排第一,發文章從不掛他名,學生參加國際會議費用不管多高他都爽快答應……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不亦樂乎!培養人才是使事業后繼有人的永恒課題。一代代學生跟隨老師走上測繪遙感事業發展之路,譜寫了師道傳承的動人篇章,也是張祖勛畢生最大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