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師生熱議習近平總書記在兩院院士大會、中國科協第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重要講話
編輯:武漢大學 時間:2021-06-03 09:13
5月28日,中國科學院第二十次院士大會、中國工程院第十五次院士大會和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第十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隆重召開。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出席大會并發表重要講話。武漢大學師生積極關注此次大會,反響熱烈。
校黨委書記韓進:
習近平總書記在兩院院士大會中國科協第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強調,“我國要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歸根結底要靠高水平創新人才,培養創新型人才是國家、民族長遠發展的大計。”新時代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要求我們必須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建設教育強國、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努力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培養人才就必須重視教師隊伍建設,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更加注重人才引育工作,為科技工作者提供更好的科研支持、創新環境、后勤保障,切實為他們消除后顧之憂,充分激發他們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要更好發揮武漢大學基礎研究深厚、學科交叉融合的優勢,深入開展基礎研究,對接國家戰略目標、戰略任務,聚焦國家發展要求、社會進步需求、人民生活訴求,加強基礎前沿探索和關鍵技術突破,努力構建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以科學家精神引領學風建設,在全校范圍內廣泛學習優秀科學家身上胸懷祖國、服務人民的愛國精神,勇攀高峰、敢為人先的創新精神,追求真理、嚴謹治學的求實精神,淡泊名利、潛心研究的奉獻精神,集智攻關、團結協作的協同精神,甘為人梯、獎掖后學的育人精神,在珞珈山營造好學、善思、精研、樂教的良好學風教風。
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參會代表竇賢康:
習近平總書記在兩院院士大會中國科協第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發表重要講話,指明了時代賦予科技工作者的重任,對我國科技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萍剂t民族立,科技強則國家強。加強基礎研究是科技自立自強的必然要求,是我們從未知到已知、從不確定性到確定性的必然選擇。作為一所高水平研究型大學,我們必須要高度重視基礎研究,大力支持科研創新,推動0到1的原始創新,把發展科技第一生產力、培養人才第一資源和增強創新第一動力更好地結合起來,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努力推動高質量發展,繼續推進人才強校戰略,營造良好的人才創新生態環境,深化高端人才“強磁場”效應。作為一線的科技工作者,要堅持問題導向,瞄準最緊急、最緊迫的問題開展研究,從國家急迫需要和長遠需求出發開展研究,更應該發揮好識才、育才、用才的導師作用,發揚科學家精神,扎根祖國大地、秉持育人初心培育更多的高水平創新人才。未來,學校將瞄準“卡脖子”技術的基礎理論和技術原理深入發力,大力推進國家級科技大平臺建設,緊跟世界科技發展大勢,繼續深化校地合作,把科教優勢轉化為推進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成效,努力踐行一流大學在民族復興、國家發展、社會進步進程中的擔當與責任。
中國科學院院士、遙感信息工程學院教授、參會代表龔健雅:
雖然本人已參加了5次兩院院士大會,多次聆聽中央領導人的重要講話,但是這次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引起了我本人和社會更強的反響。這是由于我們現在已處于百年未有的世界大變局中,也處于兩個百年的發展關鍵期,對我國科技發展提出了更高更緊迫的要求,使我們認識到我國科技不僅關系到國家的發展,而且關系到民族的存亡。我們惟有只爭朝夕、奮勇努力才能趕超世界科技潮流,實現我國高水平的科技自立自強。這次總書記的講話另一個印象深刻的內容是,明確提出要減少科技人員的各種迎來送往以及各種形式主義應酬,保障科技人員足夠的科研時間,使科技人員能夠集中精力從事研究。這一點引起了在場兩院院士和科協代表的強烈共鳴,會場自發響起了熱烈的掌聲。接下來,我們要靜下心來,專心科研,共同努力把我國科技水平盡快搞上去。
測繪學院院長、參會代表姚宜斌:
科技創新是一個國家走向繁榮富強的立身之本,是在國際競爭中的制勝之道,科技創新能力已然成為國家硬實力最關鍵的體現,已然成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制勝之道。高校特別是研究型大學不僅是高層次人才培養主要場所,也是科技創新的重要陣地。一方面,高校本身擁有大量具有創新能力的教學科研人員,是我國科技創新隊伍的重要力量。另一方面,高校又是未來科技創新人才的培養基地,其人才培養水平直接決定了我國是否能順利實現成為世界科技強國的目標。武漢大學作為具有重要影響力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學,一定要發揮綜合性大學基礎研究深厚、學科交叉融合的優勢,承擔起在基礎研究和前沿技術領域取得原創性突破、提升國家原始創新能力、服務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歷史使命,同時成為集聚全球優秀科技人才的高地,堅持立德樹人,培養出更多的能夠引領未來的大師。
高等研究院副院長何建華:
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深刻闡明了在世界百年大變局時代我國科技創新的發展方向,充分展現了黨中央帶領全國人民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堅定決心和信心。學習總書記的講話,深受鼓舞、倍感振奮,也感到了一份沉甸甸的時代責任。自己作為一名多年工作在科研一線的科技人員,身處中華民族走向偉大復興的時代,竭力為我國科技自立自強做出一份貢獻,不僅是應盡的責任,也是我們的幸運和機遇,值得特別珍惜。總書記在講話中指出:要支持有條件的地方建設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或區域科技創新中心,使之成為世界科學前沿領域和新興產業技術創新、全球科技創新要素的匯聚地,這一點猶如為湖北和武漢科技創新量身制定了行動指南,我們要緊抓機遇,把湖北科教資源優勢轉變成科技創新優勢和發展優勢。當前武漢大學正踐行這一理念,積極推動建設武漢光源大科學裝置,努力打造支撐科學前沿研究、新興產業技術研發與高科技人才匯聚的創新平臺,為中部崛起與高質量發展做出重要貢獻。
科學技術發展研究院副院長李振:
總書記的講話讓我非常激動,既感受到黨和國家對科技的高度重視和殷切希望,又令人熱血沸騰奮發向上,再次清晰明確地感受到科技工作者在這個時代的使命和責任。作為一名科技工作者,唯有“擼起袖子加油干”,以時不我待的奮發精神,為我國的科技創新之路貢獻一份力量。
電子信息學院副院長萬顯榮:
在當前部分科研項目的申請、立項、管理及評估工作中,一些繁瑣、機械化的程序性工作在一定程度上擠占了一線科研人員的精力,導致科研工作者不能夠心無旁騖地搞科研、做學術,也影響了一部分科研學術工作者申報科研項目的積極性,致使科研經費好鋼不能用在刀刃上。近年來,科技屆的減負行動取得了一定進展,在今年兩院院士大會和中國科協十大上,習近平總書記再次一針見血指出:“各類應景性、應酬性活動少一點科技人員參加,不會帶來什么損失”“科技管理改革不能只做加法,要善于做減法”??倳洖榭蒲腥藛T減負降壓的這番話,說到了廣大科技工作者的心坎上。創新貴在專注,要為科研人員專注于研究留足時間和精力,千方百計保障國家創新能力。
基礎醫學院教授夏宇塵:
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振奮人心??v觀歷史,強國盛世必走科技創新之路。近代以來,英國、德國、美國、日本等國家相繼崛起,一個共同原因是善于科技創新,使得生產力得到不斷的加速的發展,最終推進社會的全面進步。在10年的海外求學經歷中,我深刻體會到祖國科技發展后來居上、日新月異,科技實力伴隨經濟發展同步壯大,為我國綜合國力的提升提供了重要支撐。一方面隨著科技投入持續增加,研發條件顯著改善,科技產出量質齊升;另一方面創新體系建設日益完善、培養造就了一批具有國際水平的戰略科技人才、科技領軍人才、創新團隊??萍寂d則國運興,科技強則民族強。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激勵著我們科技工作者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作出應有貢獻。
動力與機械學院教授定明月: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要強盛、要復興,就一定要大力發展科學技術,努力成為世界主要科學中心和創新高地。”科研道路漫漫,我們科研工作者要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當前能源問題已成為全人類的問題,作為一名能源化學工程研究工作者,完善理論并付諸實踐,盡早實現二氧化碳高效轉化、廢棄生物質資源高值化利用等方面的核心技術攻關,為我國在新能源領域貢獻綿薄之力,這是我們的責任與擔當。同時總書記強調實驗室與研究型大學的戰略地位,強調人才培養對科研領域的重要作用。作為動力與機械學院的一名教授,注重對博士生培養,在本科生課程講授中合理添加我們的科研歷程,盡可能保障研究人員能將主要精力投入科技創新與研發活動等,都將成為我未來的工作重心。
水利水電學院教授程磊:
院士大會和中國科協全國代表大會是我國最為重要的科技盛會之一,今年的大會與以往相比有更重大的意義。習總書記指出我國科技事業發展和實踐正處于從點的突破邁向系統提升的階段,雖然已經取得了歷史性的成就,但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需要科技工作者把握大勢、搶占先機,直面問題、迎難而上,瞄準世界科技前沿,引領科技發展方向。作為一名水利工程的教師和科研工作者,認真聆聽和學習了總書記講話后深受鼓舞,黨和國家堅持創新驅動發展,充分發揮基礎科學研究在實現技術突破和高質量發展中的基礎性作用,是按照科學規律實現民族強盛的正確道路。作為一名高校教師,在將來的工作中要把科研創新與培養人才更好地結合起來,瞄準國家發展戰略中的水問題,加強原創性和引領性的科研工作,為國家發展培養優秀的水利工作者,為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保駕護航。
化學與分子科學學院教授袁荃:
習近平總書記在5月28日院士大會上發表的重要講話讓我們青年科技工作者倍感振奮。講話中總結了我們國家在基礎研究原始創新領域、戰略高技術領域、高端產業領域、新冠疫情防控、民生科技領域和國防科技創新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我感觸最深的是,講話中提到,“鼓勵年輕人大膽創新、勇于創新,讓青年才俊像泉水一樣奔涌而出”。我參加工作的這十年,感受到了國家對年輕人的重視。在實驗室建設、科研儀器公共平臺支撐、研究生培養等方面學校都給予了我們極大的幫助,科技部、基金委、教育部和省市各部門都給我們年輕人創造了很優越的科研條件。我們也同時是高校教師,肩負了為國家培養下一代創新人才的重任,一定會在學生培養過程中重視青年學生科學精神、創新能力、批判性思維的培養培育,教育青年學生心懷科學夢想、樹立創新志向。
測繪學院本科生輔導員萬太禮:
當今世界正值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圍繞科技制高點的競爭空前激烈,但說到底是人才競爭、教育競爭。培養創新型人才是國家、民族長遠發展的大計。作為學生輔導員,我們要有培養大師的自信,要引導學生樹立科技創新意識,堅定科技報國信念,重視科學精神、創新能力、批判性思維的培養培育,引導同學們在國家重大需求中肩負起時代賦予的重任;作為一名測繪工作者,要講好北斗組網、火星探測、珠峰測高等深海、深空、深地、深藍戰略高技術領域成就推動我國科技實力飛速發展的故事,強化學生對專業重要性的認識,堅定專業自信;要進一步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為黨育人,為國育才,培養更多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國工匠,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不斷作出新的更大貢獻,讓青年才俊像泉水一樣奔涌而出!
基礎醫學院本科生輔導員左文靜:
作為一名醫學教育一線的輔導員,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讓我倍感振奮。當今科技創新精度顯著加強,醫學領域的進步突飛猛進,對生物大分子和基因的研究進入精準調控階段,從認識生命、改造生命走向合成生命、設計生命,在給人類帶來福祉的同時,也帶來生命倫理的挑戰。武漢大學作為一所高水平研究型大學,無論是保衛人民健康,還是探索醫學前沿,一直都戰斗在最前線。我們廣大醫學教育工作者要樹立“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和“健康中國”的意識,以身作則,做好教書育人和思想引領工作;加強引導,培養青年學生不懈奮斗的精神;頑強拼搏,為建成世界科技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自己的力量。
物理科學與技術學院本科生輔導員龍云翔:
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大會上所說,“科技創新成為國際戰略博弈的主要戰場,圍繞科技制高點的競爭空前激烈。”在我看來這不僅僅是對兩院院士等科研工作者所說,也是對當下正在求學的學子所說。結合我前期的學習經歷和近期的工作感觸來說,新時代的大學生應該更加主動地聚焦國家發展的重大戰略需求,不僅僅關注論文熱點,更要關心技術核心,正確地認識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機遇,站在更高的視角重新認識自己的專業,以更高的要求不斷強化自己的基本功,不斷地將所學應用在實際所需中。正所謂:“科技浪潮勇搏擊,珞珈山上好讀書。實踐檢驗求真知,成果轉化助推動。家國發展系心頭,追求創新展宏圖。”
基礎醫學院2019級博士生陳飛翔:
5月28日上午,通過直播觀看了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后,我受益匪淺。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從國家急迫需要和長遠需求出發??蒲兄凶铌P鍵的環節就是“問題導向”。問題導向是開展工作的科學方法,也是推進基礎醫學走深走實的有力牽引。對于我們基礎醫學科研者來說,要加快突破一批藥品、醫療器械醫用設備、疫苗等領域的關鍵核心技術。我們還要要聚焦疾病防控與治療,致力于研究重大疾病(心血管、腫瘤等慢?。┑母哔|量防治和重大突發傳染病防控的快速應對,為人民醫療衛生需求提供強大的科技支撐。
測繪遙感信息工程國家重點實驗2020級博士生韓承熙:
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中談到的“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讓我印象最深刻,在國際環境錯綜復雜的背景下,為科技工作者解決“卡脖子”技術指明了方向。我們青年一代就要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擔大任,作為一名遙感學科博士生,應該扎根基礎研究,坐住冷板凳,為國家實現科技自立自強貢獻更多的青春力量。
動力與機械學院2019級博士生王天平:
習近平總書記在大會上提綱挈領地回顧了我國科技事業取得的各項歷史性成就,這些成就振奮人心、催人奮進!如今,歷史的接力棒傳遞到了我們這一代,我們生活在一個偉大的時代,我們是由國家和人民培養出來的大學生,也必將要為國家和人民的利益奮斗終身。我作為從事工程科學研究者中的一員,立志要以求真務實、腳踏實地的精神出實招、辦實事、出實效,將理論知識轉化為現實生產力,“把論文寫在祖國的大地上”,以真才實學服務人民,以創新創造貢獻國家,以碩果累實回報社會。
水利水電學院2018級博士生呂宜衛:
站在“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交匯點,展望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科技創新顯得尤為重要。在這個“以不息為體,以日新為道”的創新時代,我們必須重視前沿技術發展,堅持自主創新掌握主動,見之于未萌、識之于未發,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動仗。身為水利人,科技興水自然也是題中之義。身為水利學子,我們在為無數前輩們的創新智慧倍感驕傲的同時,也應立足全局,關注國家現實需求,著眼水利行業發展轉型需要,真正將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
第二臨床學院2020級博士生王美瑤:
習總書記的講話特別符合我們青年學生對科技事業發展的期盼。特別是在人才評價、科技管理上,提出的“破四唯“,“立新標“,避免形式主義,官僚主義活動的要求,讓我對未來科技領域的風氣生態,個人事業的發展前景信心倍增,未來一定大有可為,大有作為。作為一名醫學在讀博士,我將時刻牢記總書記的囑托,認真學好醫學專業知識,努力提高研究技術水平,推動學科創新發展,為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為人類健康事業貢獻自己的青年力量。
化學與分子科學學院2017級本科生王天洋:
習近平總書記在大會上肯定了我國基礎研究和原始創新取得重要進展,基礎研究整體實力顯著加強,化學等學科整體水平明顯提升。這是無數前輩們不懈努力所取得的成就,身為化學專業的學生,我深感自豪與重任在肩。在當前國際科技創新競爭態勢下,科技事業的發展必須堅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作為一名準研究生,我將以習總書記的講話精神為指引,刻苦鉆研,勇于創新,頑強拼搏,用專業所學服務國家、社會與人民,努力為建設科技強國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城市設計學院2016級本科生凌昌?。?/strong>
習近平總書記的話為廣大科技工作者扎根專業、勇攀高峰注入了強勁的動力,鼓舞了我們青年學生努力學習、科學報國的信心??倳浿赋?,科技攻關要堅持問題導向,奔著最緊急、最緊迫的問題去。青年人特別是青年學生,是未來創新的生力軍,更應以高度的緊迫感、使命感和責任感,瞄準科學技術前沿,努力學好專業本領、學好科學文化知識、提高自身的能力,將自身學習應用到服務國家發展的實踐中去。科研創新要能耐得住寂寞,闖得了無人區,要能夠面向國家需要,服務國家發展。青年人要努力將自身的科研生活、前途命運同國家需要、時代需要聯系起來,成長為能夠承擔起民族復興重任的時代新人。
水利水電學院2017級本科生盧聆江:
近年來,我國自主創新事業取得了一系列成就:C919是我國首款按照最新國際適航標準制造的,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噴氣式民用飛機;2020年11月10日,“奮斗者”號全海深載人潛水器創造了10909米的中國載人深潛新紀錄;2021年5月22日,“祝融號”火星車安全駛離著陸平臺,到達火星表面,開始巡視探測……這一項項科技成就均證明我國自主創新事業是大有可為的,我國廣大科技工作者是大有作為的。我們青年一代也要向先輩們學習,肩負起時代賦予的重任,努力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積極參與解決人類面臨的重大挑戰,努力推動科技創新成果惠及更多國家和人民,將青春之花綻放在為祖國、為人民而不懈奮斗之中。
電氣與自動化學院2020級本科生劉國為:
習近平總書記在5月28日舉行的科技盛會上發表重要講話,細細研讀我發現有一個鮮明的主題貫穿始終,那就是“自立自強”??倳洀娬{,要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完善國家創新體系,加快建設科技強國,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倳浽?ldquo;自立自強”前面加了“高水平”這一定語,這意味著科技自立自強的層次更深、范圍更廣、要求更高。作為一名新工科生,我更加體悟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重要性,也更加明晰自己的責任。我們要以匠心對待自己的學習,下真功夫、學真本領,如此方有能力為科技自立自強做出貢獻。淬匠心之火,鑄科技尖刀!
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2018級本科生李清源:
科技在國家發展中地位愈發重要,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堅持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把握大勢、搶占先機,直面問題、迎難而上,完善國家創新體系,加快建設科技強國,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同時,我們作為新時代大學生,也應當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提高自身的技能和本領,為國家和社會的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物理科學與技術學院2018級本科生陳立炯:
中國共產黨風雨中摸索前行的一百年,也是中國科學技術深刻變革的一百年,在革命、建設、改革等各個時期,我們都可以看到我黨對科學技術的重視——在延安時期,中共中央陸續創辦了各類學校,為根據地培養各類科技人才,促進了邊區農業和工業的發展;在建設時期,從第一個五年計劃到“兩彈一星”的突破性成就,我國的科技事業屢屢突破西方國家的技術封鎖;而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以及人才的引入,科技不僅給我們生活帶來了巨大的變化,也為我國的國防科技、疫情防控、高端制造等方面步入國際一流行業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在未來,為了實現我國高水平科技的自立自強,這不僅僅對院士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是對我們青年一代接續奮斗、勇攀高峰的鼓舞與激勵。
生命科學學院2018級本科生周章嫻: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科學院第二十次院士大會、中國工程院第十五次院士大會和中國科協第十次全國代表大會發表的重要講話對我們生命科學學院的學生具有極為重要的指導意義。其中兩點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是總書記指出“科技攻關要堅持問題導向,奔著最緊急、最緊迫的問題去”。二是“科技創新離不開科技人員的持久投入”。搞科學要踏踏實實、沉得住氣、忍受得了孤獨。我們中的很多人會成為以后的科研工作者,應該真正認識到“科學以探究真理、發現新知為使命”,不忘初心,為祖國發展真正貢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轉載自武大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