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黨史人物】張一悟校友:甘肅黨組織創始人
編輯:武漢大學 時間:2021-05-19 10:16
興隆山位于蘭州市榆中縣東南方向14公里,距西北方向蘭州市大約40公里,是國家級森林公園。在興隆山下,有一幢嶄新的建筑——張一悟紀念館。該館是甘肅省、蘭州市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張一悟1919年秋考入武昌高等師范學校,1922年夏畢業。他是甘肅省第一個中國共產黨黨員、甘肅省黨組織的創始人、中國共產黨在甘肅省第一個組織——中共甘肅特別支部的首任書記。在他28年的革命生涯里,他為甘肅黨組織的誕生、建設、發展以及馬克思主義在隴原大地的播種和傳播,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2018年6月28日,張一悟紀念館(新館)開放
一、輾轉千里,尋求真理
1895年3月3日,張一悟出生在蘭州市榆中縣城關鎮北關村一個封建官僚家庭。原名張轂,常用名張一悟,又名張仲德,字玉圃,號龕谷云僧。他7歲入私塾,隨后進縣城小學讀書。12歲考入甘肅法政學堂,不久又轉入甘肅文高等學堂。1913年考入甘肅省立第一中學(現蘭州一中),1917年畢業。在蘭州市讀書期間,校園里傳播的民主共和思想、抨擊清政府統治的書刊,影響著青年張一悟,讓他萌生了走出去的愿望。
1917年,22歲的張一悟與蘭州同學張亞衡考入北京大學預科班。兩年后,張一悟、張亞衡與北京大學的同鄉丁益三參加了“五四”運動。他們以“甘肅代表”的身份到段祺瑞官邸請愿,要求廢除“二十一條”不平等條約。在北京大學求學期間,張一悟認識了李大釗,通過閱讀進步書刊,初步認識到馬克思主義是拯救中華民族的革命真理,并通過書信把五四運動的情況告訴親人、好友和蘭州的同學,使新思想、新文化在榆中地區開始傳播。因張一悟、張亞衡、丁益三等同學經常活躍在斗爭一線,被在京隴籍學子稱為“榆中三杰”。
“五四”運動后,張一悟等人在北京受到北洋軍閥政府的盯梢追捕。為了安全,經李大釗介紹,他與張亞衡南下武昌,秋季考入國立武昌高等師范學校教育專修科。在武昌高師讀書期間,武漢黨組織和董必武、陳潭秋(1919高師英語部畢業)、李漢俊(1922初高師任教)、包惠僧等等武漢早期共產黨員對他影響很大。同時,張一悟經常去惲代英創辦的利群書社,認識了武漢學生運動的組織者和領導人惲代英,受到惲代英等革命同志的影響。此時,他深刻地認識了馬克思主義,并確立了革命的人生觀。
在武昌高等師范學校讀書時的張一悟 在甘肅從事地下革命工作的張一悟
1922年3月,張一悟滿懷激情地在畢業合影照上揮毫寫下一首《調寄離亭燕》詞:“三載同窗情深,那堪一朝話別。想來年豪談痛飲,轉瞬都成陳跡。鴻印等閑記,聽悲歌初歇,不甘作新亭泣。愿猛擊中流楫,他日天涯重聚首,應問成何事業?揮手各西東,欲挽人天浩劫。”這首詞,抒發了他對革命的豪情壯志和遠大理想。
張一悟(左靠石者)等在武昌高師背后的蛇山
張一悟的武昌高師畢業證存根
1922年7月,張一悟從武昌高師畢業返回家鄉蘭州,先后在涼州鎮守使馬廷勷部隊、省立第一中學和蘭州女子師范學校(現蘭州三中)任教。在課堂上,張一悟積極傳播進步思想,推廣白話文,被指責為“不守規矩的人”和“異教的傳播者”,被迫離開講臺。
二、投身革命,實現理想
1923年1月,張一悟來到武昌。經李大釗、惲代英同意,張一悟參加武漢黨的活動。根據李大釗的建議,張一悟從武昌再次返回蘭州,立即投入到新思想的傳播。他先后在蘭州一中、女子師范學校、涼州師范學校擔任國文、歷史教員,積極向青年學生傳播進步思想,特別是教育學生要關心政治變革,消滅剝削人壓迫人的反動統治階級。1924年,經李大釗、惲代英介紹,張一悟正式加入中國共產黨,成為甘肅省第一位中共黨員。
1925年3月,孫中山先生逝世。張一悟在武威主持召開了追悼大會,號召青年們“關心時政,振興中華”。同年10月,國民軍暫編第二師師長劉郁芬奉馮玉祥之命進駐蘭州,并親任甘肅省督辦。中共黨員宣俠父、錢崝泉隨軍來到蘭州。根據中共北方區委和李大釗的指示,宣、錢二人即與張一悟接上了關系。
1925年12月,經中共北方區委批準,中國共產黨在甘肅的第一個組織——中共甘肅特別支部在蘭州正式成立,張一悟任書記,宣俠父、錢崝泉任委員。從此,甘肅的革命斗爭開始了有組織的活動,也為建立黨在甘肅的統一戰線打開了局面。
中共甘肅特別支部成立后,積極發展黨員,壯大組織力量。利用宣俠父、錢崝泉擔任國民黨的黨務特派員和政治宣傳員的身份,改組國民黨甘肅省臨時黨部,加強黨部中的左派力量。除在國民軍中開展宣傳外,還重點在蘭州各學校、工廠、郊區、農村等廣泛開展了一系列宣傳活動,耐心細致地發動群眾。創辦《革命青年》《醒獅》等刊物,組織建立青年社、工會、農會等群眾組織,凝聚思想,開展斗爭。
1927年,蔣介石在上海發動了“四·一二”反革命政變。由于甘肅特支開展的一系列有效工作,引起了國民黨右派勢力的極大不滿,國民黨右派分子隨即電報馮玉祥,誣告他們在蘭州造反,破壞統一戰線。于是,馮玉祥電令甘肅,將錢崝泉等押解赴陜,嚴辦其余人員。與此同時,甘肅成立了“清黨委員會”,開始大肆搜捕共產黨員。至此,中共甘肅特支的活動被迫停止。
三、五年鐵牢,堅貞不屈
面對惡劣的形勢環境,為了保存革命力量,張一悟在蘭州市五泉山的嘛尼寺召開了30多名共產黨員參加的緊急會議,決定立即疏散,轉入地下工作。會后,張一悟和秦儀貞、王陶、談仲瑜、王有章等8人,于1927年11月23日“化裝”離開蘭州撤往西安,與陜西地下黨組織取得了聯系。中共陜西省委安排張一悟、王林、喬國禎、王之鼎等一批干部前往華縣,以加強渭(南)華(縣)黨團組織的骨干力量。此后,張一悟化名章子文,以華縣高等小學教員的身份作掩護,擔任華縣縣委委員兼組織部長,后又改任宣傳部長,之后還代理中共華縣城關區委書記職務,并參與了1928年著名的渭華暴動。
1929年3月,中共陜西臨時省委成立,張一悟當選省委常委。下半年,陜西省委派張一悟去上海,參加黨中央召開的會議。由于腸胃病突發,大量吐血便血,耽誤了行程,到上海后會議已經結束。張一悟便去北平協和醫院治病。1930年初,張一悟出院后,與中共北平地下黨組織接上了關系,化名李云僧,秘密從事黨的工作。
1931年8月,張一悟奉黨組織委派赴山東濟南,以第一女子中學教務主任身份作掩護,參與山東省委的工作。1932年3月24日夜,因叛徒出賣,張一悟等74人不幸被捕,被關押在濟南第一監獄。
在獄中,敵人使用皮鞭抽打、壓杠子、坐老虎凳、灌辣椒水等各種酷刑,要他供出組織和同志,張一悟始終堅貞不屈,誓死保守秘密,還寫下了“無話可說,速我一死”的豪言壯語,表現了共產黨人的英雄氣節。雖未得到任何口供,但山東高等法院還是以所謂的“危害民國罪”判處張一悟死刑。宣判后,張一悟很平靜。他知道,要革命就得有犧牲,茍且偷生不是革命戰士應有的氣節。他便寫信給妻子安排后事。他告訴妻子傅永芳,可以改嫁或回娘家,千萬不要為自己連累了一生,至于3個孩子,可以送給別人撫養。
父親張繼祖得到消息寢食難安,雖說他不贊成兒子在外面“冒險”,但在兒子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趕忙托人找到西安綏靖公署駐甘行署主任、新一軍軍長鄧寶珊,請他出面向山東省政府主席韓復榘求情。鄧寶珊欣然應允,立即請求韓復榘“刀下留人”。韓復榘遂令山東高等法院改判張一悟為無期徒刑,以“政治要犯”監禁在山東第一監獄縫紉科“勞動改造”。在之后5年的監獄生活中,張一悟始終沒有忘記共產黨員的使命,組織難友開展各種抗爭。他說:“人的生命是寶貴的,但生命是有限的,而真理是永存的,為了捍衛真理,生命又算得了什么!”在他的鼓勵下,難友們團結一致,絕食7天,迫使監獄減輕了對難友們的迫害。
1937年12月23日,日軍迫近濟南。12月24日,韓復榘實行“焦土抗戰”的消極政策,撤出濟南前,命人放火,焚燒政府機關、高等法院、火車站等,濟南城大亂。此時,張一悟尋得機會,終于逃出國民黨的魔窟。
四、不忘初心,繼續戰斗
1937年12月底,張一悟拖著病軀,沖破敵人的層層封鎖,輾轉找到八路軍西安辦事處。張一悟身體非常虛弱,宣俠父即派李屏堂夫婦將他護送回蘭州。1938年1月底,張一悟先后見到甘肅工委書記孫作賓、同鄉陳成義和八路軍駐蘭州辦事處負責人謝覺哉、伍修權等人。中共甘肅工委組織部長鄭重遠為張一悟恢復了黨組織關系,并安排他在蘇聯駐蘭州領事館任中文教師。
不久,甘肅省國民政府主席朱紹良企圖拉攏張一悟,利用甘肅國民政府秘書長廖元佶與張一悟父親為清末同朝舉人的關系出面做工作,但張一悟果斷拒絕。
1939年,蘇聯駐蘭領事館撤銷,為避開敵人的糾纏和迫害,張一悟很少在家里居住,工作也格外小心。在從事地下革命工作的艱苦十年里,他留著長胡子,經常化裝成道士、郎中、算卦先生等,往返奔波于蘭州、榆中等地。他不僅關心、引導進步青年,而且籌措經費,幫助司國權等人奔赴延安。
1948年8月,張一悟奉西北局的指示,前往延安工作。
1949年8月26日,蘭州解放。張一悟任蘭州市軍管會委員兼文教處副處長、甘肅行署教育處第二副處長。1950年3月,被選為甘肅省人民政府監察委員會委員。10月,當選為甘肅省人民政府委員。因長期顛沛流離的生活、獄中酷刑留下的頑疾,張一悟身體很差,組織安排他到大連療養,醫生診斷他的左肺葉全部潰爛、右肺葉上有三個空洞。1950年12月26日,張一悟回到蘭州。1951年1月3日晚10時40分,張一悟在蘭州病逝,終年56歲。
五、鐵骨風范,永存世間
1951年1月9日,中共甘肅省委、甘肅省人民政府為張一悟舉行了隆重的追悼大會,省委書記張德生主持,省委副書記王作賓致悼詞。中共中央西北局、中共甘肅省委、甘肅省人民政府、蘭州市等各級黨政機關和領導敬送挽聯和花圈,給予張一悟高度評價,“他是甘肅最早的共產黨員”“甘肅建黨的創始人之一”“馬克思主義的播種人”“他對甘肅黨的建立和馬克思主義的傳播貢獻很大”等。追悼大會后,省委書記張德生、省人民政府主席鄧寶珊親自執紼,各界代表1000多人、沿途大批群眾為張一悟送行。
張一悟被安葬在鐘靈毓秀的榆中縣興隆山棲云峰腳下。為了表達對張一悟的懷念和敬仰,1951年3月,經甘肅省人民政府批準,榆中縣將城關的北關小學改為“一悟小學”,將學校前的北街改為“一悟路”,并在興隆山烈士陵園為其立碑建亭,以示紀念。
1983年10月1日,民政部授予張一悟“革命烈士”稱號。1988年10月,中共榆中縣委、縣人民政府在興隆山臥龍灣修建革命烈士陵園,其中專門修建了張一悟紀念亭。1993年8月,榆中縣人民政府將張一悟墓確定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004年12月,榆中縣人民政府又將張一悟故居確定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009年,張一悟紀念館建成。2012年,張一悟紀念館被命名為甘肅省中共黨史教育基地。2018年6月28日,張一悟紀念館新館落成,建筑面積3218㎡。
青山有幸,英魂不朽。在張一悟紀念館,一盞油燈、一本黨史、一副眼鏡……生動地記錄著張一悟為黨和人民的事業奮斗一生的光輝足跡。他的堅貞不屈的革命精神、堅定不移的革命信念,像永恒的明燈,與山河同在,與日月同輝。
(資料、圖片來源:武漢大學校史館、甘肅黨史網、每日甘肅網、蘭州市榆中縣黨史辦等 編輯:肖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