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戰疫人物】李艷:“獵毒女王”戰疫記
編輯:武漢大學 時間:2020-06-04 14:55
核酸檢測是排查和救治新冠肺炎患者的重要“排頭兵”,在疫情防控中占有關鍵和突出地位。5月27日,圓滿完成支援吉林抗疫任務的武漢大學人民醫院檢驗科主任李艷教授載譽返漢。此時,效率震驚世界的千萬武漢人核酸檢測“十日會戰”也圓滿結束。
至此,這位帶領團隊創造全國醫院最早開展核酸檢測、檢驗量居全國醫院之首的奇跡“獵毒女王”,由國家欽點支援吉林抗疫的“武漢女將”,成功“獵”滿全場。她用專業、智慧與深情高效控場,為實現“準確識別患者、掌握感染人數、及時切斷傳染源”的抗疫防控目標,做出重要貢獻。
至此,這位帶領團隊創造全國醫院最早開展核酸檢測、檢驗量居全國醫院之首的奇跡“獵毒女王”,由國家欽點支援吉林抗疫的“武漢女將”,成功“獵”滿全場。她用專業、智慧與深情高效控場,為實現“準確識別患者、掌握感染人數、及時切斷傳染源”的抗疫防控目標,做出重要貢獻。

決勝時刻應召馳援,力促吉林“獵毒”能力10倍增長
5月18日,武漢保衛戰已取得決定性勝利,而有著4個中高風險區的吉林市疫情仍較嚴重,盡快對密切接觸者進行快速準確的核酸檢測是當時最為緊迫的任務。國務院應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聯防聯控機制醫療救治組一紙調令,點名李艷赴吉林支援,以期"猛將出馬"扭轉當地抗疫的被動局面。
對于吉林新冠病毒肺炎疫情,李艷并不陌生。此前,她受國家調派,先后對疫情較為嚴重的黑龍江、吉林兩省做過新冠病毒核酸檢測技術線上培訓。當被“欽點”親身赴吉林抗疫一線,她更深感吉林抗疫的使命光榮且責任重大。
“武漢疫情告急時,全國4萬多醫護全力支持武漢抗疫,能夠有機會回報全國人民支援武漢的恩情,是我心之所向” 。按照國家對當地核酸檢測保安全、保質量和提速增量的要求,她白天對吉林省核酸檢測機構進行現場查看、調研與測評,及時發現制約核酸檢測質量和提速增量的瓶頸,有針對性地開展核酸檢測現場指導和培訓工作,晚上根據當天發現的問題及時調整次日調查及培訓材料;每日將工作總結向國家衛健委領導匯報,尋求各級政府支持與配合。從江城武漢到江城吉林,每日早八點到次日零點,李艷馬不停蹄的工作到深夜。
根據在武漢抗疫期間錘煉的先進檢驗技術和豐富的疫情防控經驗,李艷和童永清博士很快找出破解吉林“檢測難”的瓶頸;采用回頭看、兩步走來提速增量,通過強化檢驗人員質量和安全認知、建立質量評估和陽性結果復核制度、病毒滅活提前至采樣階段、磁珠法提升檢測水平等專業手段“提速增量”,使吉林當地檢測能力可實現10倍增長。
赴吉9日,李艷帶領團隊一舉扭轉戰局,圓滿完成了“提速增量”任務。短期內提升了吉林市醫療機構新型冠狀病毒核酸檢測的能力,實現“應檢盡檢”“隨來隨檢”,并為今后應對可能的突發事件儲備了足夠的檢測能力;她提出的因地制宜優化流程和準入制度,實現當地檢測能力3倍至10倍增長“兩步走”的專業建議,得到了當地8家醫療機構的認同和政府的肯定。
“您悉心培育地方人才,建設系統防控機制,帶來的科學防控理念堅定了吉林人民的戰疫信心,吉林人民將永遠銘記您千里馳援的深沉大愛。”離開時,一紙書卷代表了吉林人民情深意切的感謝。
至暗時刻勇于擔當,傾盡所學守好第一道關卡
“獵毒女王”是在與病毒的不斷正面交鋒中成就的。新冠疫情爆發后,對病原體的核酸檢測作為確診“金標準”,是戰疫的第一道關卡。然而受制于檢測能力,一月中旬的武漢乃至湖北,只有省市疾控中心能每天完成少量檢測。
前線獵毒,舍她其誰!早在1994年,李艷受國家公派赴日本留學,在東京大學病毒感染實驗室專研病毒感染的分子診斷。1998年她放棄高薪選擇回國,用10年時間將武漢大學人民醫院檢驗科打造為首批國家臨床重點???,臨床分子診斷專業尤其是病毒感染的臨床分子診斷技術已達全國最佳和國際先進水準。
在59歲臨近退休的年紀突逢國難,李艷沒有退縮。“作為武漢龍頭救治醫院的檢驗科主任,作為武漢女將,作為88歲父母親的女兒,全力救國是我義不容辭的義務,而畢生所長即是戰疫的最好武器。”在最初防護急缺的至暗時刻,李艷和團隊勇于擔當,沉著應戰,不懈努力,攻堅克難。
敢于擔責,需要強大的技術和專業實力支撐,也需要未雨綢繆的敏銳和智慧。早在2020年1月初新冠病毒尚未被認知時,武漢大學人民醫院分子病原實驗室常見呼吸道病毒核酸檢測的陽性率,突然從50%以上降到20%以下。排除試劑盒樣本質量問題后,李艷敏銳地察覺到“可能出現了新的、無法識別的病原體”。她以極高的專業素養,做出了迅速而正確的決策:第一時間擬定應對方案,積極調整人員,要求門診所有采樣人員做好防護,所有呼吸道病原核酸檢測人員嚴格做好三級防護,最初的常規核酸檢測流程迅速轉變為新型冠狀病毒核酸規范化檢測流程。科室醫生徐萬洲回憶:“1月18日李主任一次訂購5萬支原裝進口鼻咽拭子時,我還覺得幾萬支太多了,怕用不完。沒多久疫情爆發,全國斷貨,我才發現主任當時決定是多么英明和果斷。”1月21日凌晨接到試劑并連夜進行性能評價,李艷帶領團隊在全國醫療機構中最早開展新型冠狀病毒核酸檢測工作,當日即完成1200例樣本檢測。
當時的武漢,核酸檢測能力成為全世界關注的“風暴眼”。李艷想的是“標本如何能再多做點,結果如何能再出快點”,她帶領全科人員暫停其它分子檢驗項目,檢驗科所有人員實行全天24小時4班輪換工作方式,在P2實驗室日夜奮戰,幾個月以來,持續的優化流程,不斷的突破極限,迄今已完成148376例核酸檢測,創造了檢驗量居全國醫院之首的奇跡及單日檢測5835例的檢測紀錄,成為蜚聲全國的“病毒獵手”團隊。
“關鍵時刻頂得上去”“不愧為國家臨床重點??扑?rdquo;。李艷帶領的這支團隊,幫助武漢渡過了疫情最初的驚濤駭浪,得到國家衛健委主要領導的高度贊譽。
臻于至善越戰越勇,確保“獵毒”能力“道高一丈”
“辦法總比困難多”,是李艷的口頭禪。面對狡猾的新冠病毒,她總是在不停的想辦法,怎么能更快一些、更準一些、更安全一些。
1月24日,針對新冠檢測中出現的“假陰性”現象,李艷帶領團隊深入分析,在排除試劑盒因素后,判斷是咽拭子采集方式的問題。他們總結出鼻咽拭子采集“要深、要轉、要取細胞”等關鍵要點,迅速制作“鼻咽拭子采集圖譜及操作視頻”并廣為科普,使一線采樣更規范,力保檢測結果更準確。
1月31日,開展新冠病毒核酸檢測僅10天,李艷帶領的武漢大學人民醫院檢驗醫學科在全國率先探索出“病毒滅活法”:將新冠病毒原始樣本加熱至56℃放置45分鐘、滅活后再檢測。該方式一經驗證,得到武漢78家醫療機構、湖北省251家檢測團隊積極響應,合力“獵毒”,大大提高檢測安全性。
核酸檢測“假陰性”一度讓民眾恐慌不已,李艷在繁忙的臨床工作之余,沉下心來帶領團隊與人合作開展基于納米孔靶向測序技術和靈敏度高的數字PCR技術,開發了新的新冠病毒檢測方法,大大提升病毒核酸的捕獲概率、病毒陽性檢出率和分型效率。
李艷介紹,新的檢測方法靈敏度更高,檢測通量高,實現一次性檢測新冠和其他共29種常見呼吸道病毒,并同時監測病毒的突變情況,縮短傳染源暴露時間,為疑似患者提供更多的鑒別診斷依據,加速新冠肺炎疑似患者分流的速度,早期即完成病毒分型和病人分診,為精準施治贏得時間。經過學科科研團隊持續科研攻關,他們已能做到13分鐘快速提取核酸,將核酸檢測時間從6小時縮短至3小時。
與此同時,李艷團隊通過病例研究發現,新冠病毒特異性抗體的產生與患者感染的不同階段密切相關,新型冠狀病毒IgM和IgG抗體免疫聯合檢測對提高新冠病毒早期檢測的臨床敏感度具有重大價值。這一發表在《中華檢驗醫學雜志》上的最新研究成果被迅速應用到臨床,有效彌補了核酸檢測漏檢的風險,為診斷、治療監測和病程轉歸提供了更多幫助。
5月18日,武漢保衛戰已取得決定性勝利,而有著4個中高風險區的吉林市疫情仍較嚴重,盡快對密切接觸者進行快速準確的核酸檢測是當時最為緊迫的任務。國務院應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聯防聯控機制醫療救治組一紙調令,點名李艷赴吉林支援,以期"猛將出馬"扭轉當地抗疫的被動局面。
對于吉林新冠病毒肺炎疫情,李艷并不陌生。此前,她受國家調派,先后對疫情較為嚴重的黑龍江、吉林兩省做過新冠病毒核酸檢測技術線上培訓。當被“欽點”親身赴吉林抗疫一線,她更深感吉林抗疫的使命光榮且責任重大。
“武漢疫情告急時,全國4萬多醫護全力支持武漢抗疫,能夠有機會回報全國人民支援武漢的恩情,是我心之所向” 。按照國家對當地核酸檢測保安全、保質量和提速增量的要求,她白天對吉林省核酸檢測機構進行現場查看、調研與測評,及時發現制約核酸檢測質量和提速增量的瓶頸,有針對性地開展核酸檢測現場指導和培訓工作,晚上根據當天發現的問題及時調整次日調查及培訓材料;每日將工作總結向國家衛健委領導匯報,尋求各級政府支持與配合。從江城武漢到江城吉林,每日早八點到次日零點,李艷馬不停蹄的工作到深夜。
根據在武漢抗疫期間錘煉的先進檢驗技術和豐富的疫情防控經驗,李艷和童永清博士很快找出破解吉林“檢測難”的瓶頸;采用回頭看、兩步走來提速增量,通過強化檢驗人員質量和安全認知、建立質量評估和陽性結果復核制度、病毒滅活提前至采樣階段、磁珠法提升檢測水平等專業手段“提速增量”,使吉林當地檢測能力可實現10倍增長。
赴吉9日,李艷帶領團隊一舉扭轉戰局,圓滿完成了“提速增量”任務。短期內提升了吉林市醫療機構新型冠狀病毒核酸檢測的能力,實現“應檢盡檢”“隨來隨檢”,并為今后應對可能的突發事件儲備了足夠的檢測能力;她提出的因地制宜優化流程和準入制度,實現當地檢測能力3倍至10倍增長“兩步走”的專業建議,得到了當地8家醫療機構的認同和政府的肯定。
“您悉心培育地方人才,建設系統防控機制,帶來的科學防控理念堅定了吉林人民的戰疫信心,吉林人民將永遠銘記您千里馳援的深沉大愛。”離開時,一紙書卷代表了吉林人民情深意切的感謝。
至暗時刻勇于擔當,傾盡所學守好第一道關卡
“獵毒女王”是在與病毒的不斷正面交鋒中成就的。新冠疫情爆發后,對病原體的核酸檢測作為確診“金標準”,是戰疫的第一道關卡。然而受制于檢測能力,一月中旬的武漢乃至湖北,只有省市疾控中心能每天完成少量檢測。
前線獵毒,舍她其誰!早在1994年,李艷受國家公派赴日本留學,在東京大學病毒感染實驗室專研病毒感染的分子診斷。1998年她放棄高薪選擇回國,用10年時間將武漢大學人民醫院檢驗科打造為首批國家臨床重點???,臨床分子診斷專業尤其是病毒感染的臨床分子診斷技術已達全國最佳和國際先進水準。
在59歲臨近退休的年紀突逢國難,李艷沒有退縮。“作為武漢龍頭救治醫院的檢驗科主任,作為武漢女將,作為88歲父母親的女兒,全力救國是我義不容辭的義務,而畢生所長即是戰疫的最好武器。”在最初防護急缺的至暗時刻,李艷和團隊勇于擔當,沉著應戰,不懈努力,攻堅克難。
敢于擔責,需要強大的技術和專業實力支撐,也需要未雨綢繆的敏銳和智慧。早在2020年1月初新冠病毒尚未被認知時,武漢大學人民醫院分子病原實驗室常見呼吸道病毒核酸檢測的陽性率,突然從50%以上降到20%以下。排除試劑盒樣本質量問題后,李艷敏銳地察覺到“可能出現了新的、無法識別的病原體”。她以極高的專業素養,做出了迅速而正確的決策:第一時間擬定應對方案,積極調整人員,要求門診所有采樣人員做好防護,所有呼吸道病原核酸檢測人員嚴格做好三級防護,最初的常規核酸檢測流程迅速轉變為新型冠狀病毒核酸規范化檢測流程。科室醫生徐萬洲回憶:“1月18日李主任一次訂購5萬支原裝進口鼻咽拭子時,我還覺得幾萬支太多了,怕用不完。沒多久疫情爆發,全國斷貨,我才發現主任當時決定是多么英明和果斷。”1月21日凌晨接到試劑并連夜進行性能評價,李艷帶領團隊在全國醫療機構中最早開展新型冠狀病毒核酸檢測工作,當日即完成1200例樣本檢測。
當時的武漢,核酸檢測能力成為全世界關注的“風暴眼”。李艷想的是“標本如何能再多做點,結果如何能再出快點”,她帶領全科人員暫停其它分子檢驗項目,檢驗科所有人員實行全天24小時4班輪換工作方式,在P2實驗室日夜奮戰,幾個月以來,持續的優化流程,不斷的突破極限,迄今已完成148376例核酸檢測,創造了檢驗量居全國醫院之首的奇跡及單日檢測5835例的檢測紀錄,成為蜚聲全國的“病毒獵手”團隊。
“關鍵時刻頂得上去”“不愧為國家臨床重點??扑?rdquo;。李艷帶領的這支團隊,幫助武漢渡過了疫情最初的驚濤駭浪,得到國家衛健委主要領導的高度贊譽。
臻于至善越戰越勇,確保“獵毒”能力“道高一丈”
“辦法總比困難多”,是李艷的口頭禪。面對狡猾的新冠病毒,她總是在不停的想辦法,怎么能更快一些、更準一些、更安全一些。
1月24日,針對新冠檢測中出現的“假陰性”現象,李艷帶領團隊深入分析,在排除試劑盒因素后,判斷是咽拭子采集方式的問題。他們總結出鼻咽拭子采集“要深、要轉、要取細胞”等關鍵要點,迅速制作“鼻咽拭子采集圖譜及操作視頻”并廣為科普,使一線采樣更規范,力保檢測結果更準確。
1月31日,開展新冠病毒核酸檢測僅10天,李艷帶領的武漢大學人民醫院檢驗醫學科在全國率先探索出“病毒滅活法”:將新冠病毒原始樣本加熱至56℃放置45分鐘、滅活后再檢測。該方式一經驗證,得到武漢78家醫療機構、湖北省251家檢測團隊積極響應,合力“獵毒”,大大提高檢測安全性。
核酸檢測“假陰性”一度讓民眾恐慌不已,李艷在繁忙的臨床工作之余,沉下心來帶領團隊與人合作開展基于納米孔靶向測序技術和靈敏度高的數字PCR技術,開發了新的新冠病毒檢測方法,大大提升病毒核酸的捕獲概率、病毒陽性檢出率和分型效率。
李艷介紹,新的檢測方法靈敏度更高,檢測通量高,實現一次性檢測新冠和其他共29種常見呼吸道病毒,并同時監測病毒的突變情況,縮短傳染源暴露時間,為疑似患者提供更多的鑒別診斷依據,加速新冠肺炎疑似患者分流的速度,早期即完成病毒分型和病人分診,為精準施治贏得時間。經過學科科研團隊持續科研攻關,他們已能做到13分鐘快速提取核酸,將核酸檢測時間從6小時縮短至3小時。
與此同時,李艷團隊通過病例研究發現,新冠病毒特異性抗體的產生與患者感染的不同階段密切相關,新型冠狀病毒IgM和IgG抗體免疫聯合檢測對提高新冠病毒早期檢測的臨床敏感度具有重大價值。這一發表在《中華檢驗醫學雜志》上的最新研究成果被迅速應用到臨床,有效彌補了核酸檢測漏檢的風險,為診斷、治療監測和病程轉歸提供了更多幫助。

“作為國家臨床重點???/span>,在滿足社會和臨床需求的同時,抓緊科研攻關并轉化為臨床應用,有效提升獵毒能力,也是武漢大學人民醫院檢驗科的社會責任和專業使命。”李艷團隊積極主動承擔防疫責任,在疫情初期就協助46家市區疾控中心進行核酸檢測,累計接收外單位送檢標本12148人次。同時,積極探索制定新冠肺炎疑似患者入院和確診患者出院檢測流程,對于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疑似及確診患者,檢驗科提供包括鼻咽拭子、口咽拭子、痰、糞便、尿液在內所有標本的新型冠狀病毒核酸檢測,為疾病的診斷與監測提供依據。
嚴苛至極深情至極,建設好團隊助力國家醫學事業
武漢已進入全面復工復產階段,檢驗科仍24小時輪轉不歇。“必須密切關注無癥狀感染者,保證樣本24小時隨到隨做。現在樣本量更大,我們必須更嚴謹、更慎重、更極致地追求準確性。”李艷這么要求團隊,更是這么要求自己。7小時睡眠外,她的工作排的滿滿當當:每日上報新冠病毒核酸檢測數和陽性率并科學追蹤,關注科室工作運行情況、安全保障、耗材供應與質量、外院標本送檢和報告情況、環境消毒與垃圾處理、員工體溫與身體狀況,都是她的工作要點。
“講究科學,實事求是”是李艷一直以來的工作要求。科室副主任張平安感慨:“疫情上報是我負責,她反復跟我強調'要如實上報'。“只要我還在這個位子上,對你們的要求和科室的管理,一刻都不會放松”。極致嚴苛背后是無限深情,她一面告誡員工“工作就是職場,只有原則和要求”,另一方面又把他們當成家人一樣關愛。每天親臨一線的她,反復叮囑一線檢驗人員做好防護,卻來不及考慮自己的安危;她牽掛一線員工的生活,及時為他們補給生活物資,保證他們一下“戰場”就能吃到可口的飯菜和熱湯,而自己卻經常忙得錯過吃飯時間;她看著頭發長的可以扎小辮子的男同事們心疼不已,在科室里搭建臨時“理發店”,親自為同事們愛心理發,自己卻將長發用夾子隨意盤起,這些溫暖的日常點滴,大家回憶起來還有很多。
“事業是我人生中最絢麗的色彩,我把生命中大部分的熱忱和活力都獻給了國家的檢驗醫學事業。在實現了自我成長同時,也感受到了學科和醫院的發展,也見證了國家醫學事業的飛躍”。
李艷心系檢驗醫學的學科發展,密切關注著學科青年骨干的成長。她性情直率,會因為半路上迷失方向的“小羊羔”而著急上火;她樂善好施,每當收獲新理念新知識時,會第一時間分享給大家學習實踐;她敞開心扉,將多年來的管理理念和經驗毫無保留地傳授給一批又一批年輕人,教導他們趁著年輕多學習、多思考、多總結、多實踐,利用現有的平臺快速成長,為學科建設做貢獻。
她是“領航人”、是“風向標”、也是“好媽媽”。學生們實驗不順利時,她從不會無端指責,永遠是聽完匯報,再逐一耐心引導,讓他們重拾信心;學生們取得階段性成果時,她會開心地把最好吃的水果和點心分享給他們;她關注每一個學生的成長,在他們生日的當天會意外地送上蛋糕;她擔心學生們不會照顧自己,天氣轉冷時,時常嘮叨“記得多加件衣服,小心著涼”;她記掛著去國外遠行求學的孩子們,在微信里對他們千叮嚀萬囑咐著“安全第一”;看到學生上報的體溫檢測一切正常時,她會大大松一口氣,祈禱孩子們一切平安;她抽出寶貴的休息時間,遠程幫助和指導學生因地制宜在家做好功課,寫好論文,不松懈,不退縮……。
醫療任務、科研攻關與臨床轉化是李艷多年來常抓不懈的硬指標,“把團隊建設好了,我才能抽出更多時間關注學科發展和運營;把學科建設好了,國家的檢驗和醫學事業才有更美好的未來。”
那一天,指日可待。
嚴苛至極深情至極,建設好團隊助力國家醫學事業
武漢已進入全面復工復產階段,檢驗科仍24小時輪轉不歇。“必須密切關注無癥狀感染者,保證樣本24小時隨到隨做。現在樣本量更大,我們必須更嚴謹、更慎重、更極致地追求準確性。”李艷這么要求團隊,更是這么要求自己。7小時睡眠外,她的工作排的滿滿當當:每日上報新冠病毒核酸檢測數和陽性率并科學追蹤,關注科室工作運行情況、安全保障、耗材供應與質量、外院標本送檢和報告情況、環境消毒與垃圾處理、員工體溫與身體狀況,都是她的工作要點。
“講究科學,實事求是”是李艷一直以來的工作要求。科室副主任張平安感慨:“疫情上報是我負責,她反復跟我強調'要如實上報'。“只要我還在這個位子上,對你們的要求和科室的管理,一刻都不會放松”。極致嚴苛背后是無限深情,她一面告誡員工“工作就是職場,只有原則和要求”,另一方面又把他們當成家人一樣關愛。每天親臨一線的她,反復叮囑一線檢驗人員做好防護,卻來不及考慮自己的安危;她牽掛一線員工的生活,及時為他們補給生活物資,保證他們一下“戰場”就能吃到可口的飯菜和熱湯,而自己卻經常忙得錯過吃飯時間;她看著頭發長的可以扎小辮子的男同事們心疼不已,在科室里搭建臨時“理發店”,親自為同事們愛心理發,自己卻將長發用夾子隨意盤起,這些溫暖的日常點滴,大家回憶起來還有很多。
“事業是我人生中最絢麗的色彩,我把生命中大部分的熱忱和活力都獻給了國家的檢驗醫學事業。在實現了自我成長同時,也感受到了學科和醫院的發展,也見證了國家醫學事業的飛躍”。
李艷心系檢驗醫學的學科發展,密切關注著學科青年骨干的成長。她性情直率,會因為半路上迷失方向的“小羊羔”而著急上火;她樂善好施,每當收獲新理念新知識時,會第一時間分享給大家學習實踐;她敞開心扉,將多年來的管理理念和經驗毫無保留地傳授給一批又一批年輕人,教導他們趁著年輕多學習、多思考、多總結、多實踐,利用現有的平臺快速成長,為學科建設做貢獻。
她是“領航人”、是“風向標”、也是“好媽媽”。學生們實驗不順利時,她從不會無端指責,永遠是聽完匯報,再逐一耐心引導,讓他們重拾信心;學生們取得階段性成果時,她會開心地把最好吃的水果和點心分享給他們;她關注每一個學生的成長,在他們生日的當天會意外地送上蛋糕;她擔心學生們不會照顧自己,天氣轉冷時,時常嘮叨“記得多加件衣服,小心著涼”;她記掛著去國外遠行求學的孩子們,在微信里對他們千叮嚀萬囑咐著“安全第一”;看到學生上報的體溫檢測一切正常時,她會大大松一口氣,祈禱孩子們一切平安;她抽出寶貴的休息時間,遠程幫助和指導學生因地制宜在家做好功課,寫好論文,不松懈,不退縮……。
醫療任務、科研攻關與臨床轉化是李艷多年來常抓不懈的硬指標,“把團隊建設好了,我才能抽出更多時間關注學科發展和運營;把學科建設好了,國家的檢驗和醫學事業才有更美好的未來。”
那一天,指日可待。
來源:第一臨床學院